柴宝成:把流动儿童教育放在心上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4日08:46 新京报

    作者:柴宝成

  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推算:我国流动人口规模已超过1亿人,其中18周岁以下的流动儿童有1982万人。关心随父母打工流动儿童的健康成长,维护他们生存、发展和受教育的权利,是全社会的重要责任。

  目前,在流动儿童问题上,还存在着不少显而易见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流动儿童入学门坎高。流动儿童心理素质差。由于流动的家长与孩子相处时间少,沟通少,家庭教育相对薄弱,导致孩子在性格上较为敏感、脆弱、自卑。流动儿童辍学率较高,问题儿童较多。由于家长忙于生计,有些家长更有不良习惯嗜好,使孩子仿效家长,有的心灵受到伤害而成为问题孩子。由于儿童的社会观、人生观、价值观等还正在形成中,他们看到的更多的是社会的不公平、人与人的不平等,如果这时没有正确的引导,很容易加剧他们与主流社会的冲突。

  流动儿童正处于接受教育和发育身体的关键时期,其保护和教育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将不利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社会的协调、和谐发展。为此我建议:增加师资力量,降低入学门坎。流动儿童入学率低,其家庭原因是家长的重视不够和家庭经济状况差,社会原因是受公立学校校舍、师资、财力等限制,接收能力有限。此外,小学生在户口学区上的规定,更是造成入学率低的重要原因,户籍的差异而导致的教育不公平,损害的是国家的长远利益。因此,建议增加国家财政对教育的投资,再次降低入学门坎,使流动儿童在城市里,也能受到良好的义务教育。

  加强宣传,使家长进一步增加对知识的重视。建议政府及相关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加大宣传力度,使家长接受并且实践“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知识可以改变命运”等理念。在这方面,可以制作农民利用所学知识致富的电视专题片,同时发挥典型的带动作用,提高家长对孩子学习知识和接受教育的重视程度。

  创造更加平等和谐的环境,减轻流动儿童的心理压力。这就需要开展社会教育活动,特别是加强教师和城市儿童的教育,建立人人平等的教育环境,不以地域、经济、成绩等方面看人,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比如学生统一穿校服等,使学生减少攀比心理。在健全的制度下,创立人人平等的学习环境,减少流动儿童的自卑心理。

  加强培训,增强流动儿童家长的谋生手段,减少流动性。儿童频繁流动,是家长频繁流动造成的。所以,为减少儿童的流动性,要从减少家长的流动性入手,对家长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劳动力的就业技能,使他们有求生的技术本领,有相对稳定的工作。

  加快教育体制改革,让流动儿童和城市儿童享有平等待遇。这样,政府就要和流动人口将心比心,高度重视流动儿童的教育,采取保障流动儿童权益的综合性措施,比如加快户籍制度改革,取消户籍对流动儿童受教育权的限制,放开中小城市户口,建立统一开放的人口管理机制,取消择校费等,让流动人口的子女和城镇孩子平等享受教育权。

  □柴宝成(全国政协委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