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璠:七成知识分子处于过劳死边缘是错误概念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5日18:00 光明网
潘璠

  据《中国青年报》3月10日报道,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湖北省委主委姚凯伦3月9日对记者说,“中青年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事例频频发生,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思考,关注中年知识分子的健康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姚凯伦委员提供的有关部门的专项调查显示:我国知识分子平均寿命为58岁,低于全国平均寿命10岁左右;北京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为53.34岁,比10年前提前了5.18岁;最近5年来,中国科学院所属的7个研究所和北京大学的专家、教授共135人谢世,平均年龄53.3岁。姚委员为此呼吁,建立知识分子的健康管理体系。

  知识分子面临压力是事实,尽管面临压力不仅仅是知识分子。委员呼吁重视和爱护、关心知识分子,适当减轻其工作压力,呼吁他们注意身体、加强锻炼、劳逸结合都是必要的,甚至建立健康管理体系也可以考虑。但是姚委员引用的材料确是极端错误的。

  首先,关于知识分子的准确定义是什么?是按受教育年限,还是按学历,还是按技术职称?按照不同的标志判断,具体的界限在哪儿?做为一个没有准确边界的概念,按受教育年限、学历或技术职称确定的群体,只能代表一个特定的群体,如有高级职称的人员、博士或硕士等等,而不能冠之以“我国知识分子”或“北京知识分子”的称谓。在姚委员所提的调查结果发表时,并没有看到调查者对“知识分子”的定义。即使有,不仅应该随报告广而告之,且这个定义也只能作为这次调查的口径,并不具有普遍意义和可比性,也不能推而广之。

  更为重要的是,姚委员提到的显然不是一种全面调查,因为我和我周围的许多硕士以上学历、高级职称的人员都没有接受过这样的调查。如果是抽样调查,一共抽取了多少样本?总体的规模、样本的总量、样本量占总体的比重,都需要认真地把握和精确地测算。总体规模越大,抽样的必要性也越大,样本量也应该越大;总体不变,样本的比例越大,代表性也越大。统计学的基本原理告诉我们,针对一个分布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数千万人乃至数以亿计人的群体,一个几十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几百人或几千人的群体,都是一个微量元素。如果要代表“中国知识分子”,必须在全国各地抽取样本,且样本量至少数以百万计。我国多年来根本没有做过这样的调查。姚委员引用的中关村或中科院的数据,都是只调查了去世的,忽略了大量在世的。这种典型调查不具有推算总体的功能,只能用于研究一些特定目的的问题。

  全面的人口普查和人口繁衍的基本规律告诉我们,把13亿人口或1500万人口做为一个总体,以受教育程度为标志分组的各个群体,都不可能比总体水平“少活10年”。代表委员在分析问题、得出结论时,一定要以一种科学的态度来指导和处理,防止以偏概全,防止误判和误导。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