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萍:社区医疗应有服务标准体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6日03:13 新京报

  卫生部组织开展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有48.9%的群众有病不去就诊,有29.6%的患者本应住院而不住院。2006年2月8日,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把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作为当前城市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和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的突破口。但是要看到,城市社区医疗目前依然存在许多困难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业务用房困难。尽管有关部门要求街道办事处为社区卫生机构提供优惠政策和必要投入,如免费或低价提供业务用房,但从目前来看,情况不太理想,社区卫生服务用房主要是按商用房价格租用,且房源紧张,严重制约着社区卫生服务工作的开展。

  缺乏全科医疗服务人才。

  现在社区卫生服务的医疗人员,多是基层

医院派出的专科或护理人员,且搭配不尽合理,难以吸引更多的群众接受社区卫生服务。

  社区卫生服务经费不足。一是预防保健经费不足,社区卫生机构既要为自身生存获取收入,还要承担社区公共支出,出现了预防保健做得越多,垫付经费越多的现象;二是保健教育经费缺乏,保健教育、保健咨询等宣传材料费用,均由社区卫生服务承担,因费用短缺,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处于两难境地。

  有关社区卫生服务的政策尚不配套。公费、劳保报销医疗尚未纳入社区卫生服务范围,许多病人因报销问题,不能参加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本可以在社区中得以医疗的病人,滞留在大医院。

  为此,加强社区卫生服务工作,迫在眉睫。这就需要在以下八个方面努力:第一,加大对社区卫生服务的经费投入,可按照区域卫生规划安排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基本建设项目、开发基本医疗服务及预防保健所需要的基本设备经费,不断提高政府对预防保健的经费和公益性项目的投入。

  第二,建立新的卫生社区服务体系。建议将社区服务系统从医院医疗服务系统中分离出来并相对独立,主要满足群众公共卫生服务和基本医疗需求,使政府更好地履行公共服务职能。

  第三,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标准体系。对社区卫生服务系统实行标准化建设与管理,包括基础设施、基本设备、品牌建设、人员配备、用药范围等,严格实行标准化、规范化服务和管理。

  第四,对社区服务中心(站)进行标准化建设和建立新型的工作流程。建议逐步建立健全卫生社区服务机构与预防保健机构、医院合理分工的协作关系,完善建立社区首诊负责制,全面建立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医院的双向转诊机制。

  第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人才流动。这就要对上岗及现有社区医疗卫生从业人员进行相关培训;鼓励上级医疗机构医务人员采取挂牌、兼职形式或符合条件的离退休医务人员到社区工作;医学专业的毕业生分配到大中型医疗机构工作前,必须先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

  第六,完善社保政策,改变医保支付方式。建议把符合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全部纳入基本

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扩大社区卫生服务站的用药范围,扩大服务项目,并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报销范围;医保费用的支付方式从“后付”变为“预付”,严格控制医保费用的增长幅度;实行新型的收入分配制度和激励考核机制,改变“以药养医”的补偿机制和分配机制。

  第七,按照需要重新布局社区卫生资源,使居民步行10分钟左右即可获得服务。

  第八,建立完善的监督评价体系,形成多部门协同的监管评价、专业评价和社会监督评价机制,以民众满意率为第一标准。

  □郝萍(全国

人大代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