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禾刀:走出精英化是提高参政能力的重要途径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17日00:07 红网
3月14日,全国人大代表、广东省政协主席陈绍基谈到政协委员换届时提出,要多吸收素质高、参政议政能力强的人到政协队伍,没有参政议政的能力的名人不能当政协委员。陈绍基指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荣誉很高,也很重要,委员和代表的素质决定了“两会”的工作效率和质量,所以要把真正优秀的人才吸引到这个队伍里来。(3月15日中新网) 陈绍基代表这个理论成立的前提是,所有政协委员都能抛开个人或者某一阶层利益,站在国家发展大局的角度看问题。倘真能做到这一点,那鼓励更多具有这样“参政能力”的人才加入进来倒不失一件幸事。虽然我们不排除绝大多数委员够崇高,够爱国,但作为政治协商制度,政协委员的建言权首先是建立在自己所处阶层之上的,一是对本阶层情况比较熟悉,容易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好建议;二是任何人的潜意识里,都会对本阶层利益更为关注。 也就是说,任何委员首先是自己或自己所处阶层利益的代言人。为自己所处阶层代言这本无可厚非,但如果一级政协组织成为“精英”的聚会,“精英”之外,势必缺乏太多了解社情民意的“毛细血管”。而另一方面,我国政协委员大多是“兼职”,这就注定,委员们要想了解本阶层之外的社情民意,就必须挤出大量时间,深入群众,调查了解。而许多“精英”本来工作就相当繁忙,一些地方更是把委员身份当成“政治奖励”,导致一些“精英”对加入政协的意义与责任认识不清。近几年,浙江、重庆一些地方政协组织,就对那些长期不参加政协工作的委员作出了请辞处理。这何不是政协“精英化”的后遗症。 不可否认,提高委员的参政能力很有必要,但赋予各个阶层更广泛的发言权更为必要。也只有各阶层都有了自己利益的代言人,政协的建言权才显得更为丰富,才显得更加切合实际,更具可操作性。政协组织的意义不是一个“精英的Part”,片面地苛求“精英化”,网罗社会名流,一方面会导致“精英”发言过剩,一些缺乏“精英”的阶层发言权过少,另一方面一些履职意识不强的“精英”鱼目混珠。退一步说,就算“精英”们的参政能力再高,也难免越俎代庖之嫌。所以来说,就当下来看,政治组织尽快走出“精英化”,是提高参政能力的重要途径。 稿源:红网 作者:禾刀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