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庆安:群体冷漠会让每个人受害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3日01:05 新京报

  新华社一则报道是乍暖时节里最寒冷的一个消息。辽宁省大洼县农民工刘明明在风雪天经历车祸后,同行者为救他的性命,12次向人下跪求救,却屡遭冷遇,扬长而去者中包括警察、医生等等,最终刘明明虽然被送到医院,却因为救助不及时而停止了呼吸。

  近年来一次又一次见到无辜生命在冷漠中死去的时候,我有些忧虑,百姓的语言会不会发生变化,从“这个世界还是好人多”退步为“这个世界还是有好人的”?

  在不同的历史年代,群体冷漠曾经以不同的方式表现出来。有鲁迅笔下伸着脖子看杀人的冷漠,有街头抢劫时旁观的冷漠,有大火里“让领导先走”的冷漠,如今还有风雪天中扬长而去的冷漠。刘明明的生命,只是这种群体冷漠的殉葬品。

  更为令人感到痛心的是,这种群体性冷漠正是由一些最不该冷漠的人树立起来的。在扬长而去的人中间,有作为国家公职人员的警察、有救死扶伤的医生,他们的理由不是“接领导”,就是“我不是本地的120”。这些公职人员“毅然”放弃自己神圣的使命,无疑成为了更多人走向冷漠的理由。联系起前一阶段某地走失精神障碍者被相关部门送出地界的事件,这不但是最危险的渎职,而且是对国家赋予其神圣使命的蔑视。刘明明正是被这种蔑视和蔑视引导的冷漠“杀”死的。

  对于一个物质生活正在逐渐丰盈的社会来说,精神生活的需求已经上升成这个社会走向现代文明的最重要门槛。而任何一种精神需求,都必须要经历互相关爱的阶段。只有在一个社会形成了互相关爱和帮助,这个社会进一步的繁荣才有情感和理智上的保证。实际上在中国,这样的关爱并非空白,每年的“感动中国”都在评选能够让我们动容的人,还有许多普通人悄悄走上义务支教、关爱他人的道路。问题是温情和冷漠同时在争夺我们的思想。千万不要,当关爱和善良还没有通过一个个群体扩大出来的时候,让冷漠占据了许多人的心灵。

  不能让群体冷漠成为一场灾难,否则最后受害者是我们自己。如果每一个人都习惯于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匆匆走过,那么或者我们期待永不需要帮助,或者我们就可以预料我们在需要帮助的时候,也只能看到他人匆匆走过的脚步。到那个时候,我们就彻底失去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我真的难以相信在刘明明的那些同伴眼里,究竟还能对这样的冷漠群体抱有多少信心。

  刘明明是死在一种群体的道德缺失下。这种死亡其实更可怕。因为温情不是一种可再生的资源,它会随着更多人的透支而从我们生活中消失;因为制度可以修改,而我们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制度变革来唤起人们的爱心和良善。这无疑更值得我们警醒。

  □周庆安(北京学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