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良:弱化垄断优势方能降下高薪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3日16:41 法制周报-e法网
陈良:弱化垄断优势方能降下高薪
水都被喝光了

  本报评论员 陈良

  近日,两则关于垄断企业“调薪”的消息在网上广为传播。一则是国务院国资委20日公布的信息,中央企业应当按照国资委有关工作要求,严格控制职工薪酬增长幅度,其中经济效益下降的企业不得随意提高职工薪酬。

  另一则是,广东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审计厅于3月中下旬联合对全省国有企业工资内外收入进行监督检查,检查重点为金融、电力、电信、外贸、交通、烟草、石油石化等行业的国有企业,包括工资收入、住房补贴、企业代扣个人所得税等,将以此为依据在全国率先调整垄断行业工资政策,以制订新工资政策,保障分配公平公正。

  垄断行业何以存在高薪?为何会遭舆论炮轰?它们的高薪真会降下来吗?

  垄断行业的高薪现象

  浙江杭州烟草部门中层干部年收入30万元;每月工资6500元,一年发16个月的工资,外加年终奖和两份商业保险——某市一名电厂抄表工年收入上10万;某地银行员工平均工资8.8万元,是该市人均收入的近5倍;

高速公路普通收费员月薪8000元……近年来,这些关于垄断行业薪酬内幕的声音不绝于耳,到底垄断行业薪酬状况如何?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0年到2004年间,行业工资收入差距在扩大,电力、电信、烟草等垄断行业的平均工资是其他行业的2-3倍,如果再加上工资外收入和福利待遇上的差异,实际收入差距更大。

  某些垄断企业不但超额发工资,还超额置办职工福利。“单位不是没钱发,而是愁找不到名目。”在某央企工作的一位朋友曾在聚会上趁着酒兴发表“即席演说”,令在座的人大开眼界:“我们单位员工每月都有报销任务,即1500元的超市购物和1000元的汽车油票。超市小票好弄,但油票对于没开车的员工来说,就不那么好办了。所以领导经常批评,说连钱都不会花,你还有什么本事?每月白给你2500元你就使劲花,实在没地方花,就找朋友找熟人弄些票凑数。”

  受损的是国家和公众

  垄断行业的高薪高福利消息一经曝光,立即引起人们的关注,同时也引发人们的不满和愤怒,遭到媒体和舆论的炮轰。而这并非意味着公众患“红眼病”,见不得某个行业收入高。如果是依靠技术创新与踏实经营,就是收入再高,舆论也只会赞许,比如现在IT产业、生物技术等,年收入数十万、上百万者不乏其人,又有谁指责了?

  这些垄断行业之所以饱受炮轰,关键在于他们的超高收入并非通过工作努力而得,而是通过占有国有资源,利用垄断经营的地位得到的。更令公众气愤的是,为了满足一己之私,它们还屡屡通过涨价将负担转嫁给公众。这样的所得,即使只有1元,本质上都是对公众的掠夺,有违社会正义原则,更何况他们的所得比一般人要高得多。

  曾有报道,某市自来水厂因不断亏损准备提高水价,可是,该水厂的“老总”却领着20万元的年薪。高工资、高福利加上公款吃喝、出国旅游、公车私用等统统计入成本,这样成本自然就往上蹿了。于是,亏损—提价—再亏损—再提价,某些垄断企业就这样进入一个可怕的“漩涡”。

  从源头上打破垄断

  2006年,在媒体对“倒闭电厂抄表工年收入过10万”的消息进行轰炸式的报道后,电力部门曾发起一场“自降薪酬运动”,但最后却被普遍看成为一场“减薪秀”,一场对公众舆论批评的“危机公关”。“秀”完过后,只怕一切又将回到从前,究其原因,这是现行垄断国企混乱的管理体制造成的。对此,有关人士开出了“打破垄断”这一药方。

  “在国家尚未建立国有资本收益收缴制度的情况下,企业拥有国有资本收益自由支配权。”国资委研究中心副主任彭建国指出,“效益好的企业职工收入不断膨胀,而困难企业的职工却收入下降,由此产生了企业内部分配秩序混乱的弊端,导致社会分配不公。”

  “最根本的还是要打破垄断,引进竞争机制。”中国社科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张卓元认为,只有如此才能从源头上限制垄断行业的收入过高的问题。

  “政府在必要时应对垄断央企进行拆分,引进竞争机制,弱化其资本及行业政策方面的垄断优势,强迫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及生产效率。北京中盛律师事务所杜立元律师认为,“中央还应该加快立法步伐,催生《反垄断法》早日颁行,从根本上斩除部分大型央企垄断的法律可能性,使所有企业的平等有序竞争在法律层面上能够得到保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