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杰人:中国企业落户海外要先学会对人尊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3日14:55 中国青年报

    作者:陈杰人

  最新一期《中国企业家》的封面文章,讲述了中国商人在异国生活和生意的艰难和困惑。作为这种困惑和艰难的见证者之一,中央电视台《跨国风云》纪录片导演陈响园描述说,“我们发现这些在海外的中国商人,他们的生存状态比我们之前想象的艰难太多了。采访的时候,有人说着说着就哭了,这都不新鲜。”

  通常而言,大多数能在国外待下来的中国商人,出国前总有某些成功或者光鲜,为什么一出国,就变得无所适从甚至迷惘?个中原因多种多样,语言不畅、文化和生活习惯差异、交往圈缩小、对当地法律制度和风土人情不熟……这些都会或多或少地给中国商人带来不便以至于引起精神上的某种恐慌和思维的迷茫,而多数中国商人一旦遇到这些问题,也总爱从上述原因中寻找问题的症结,但结果往往是很难弥合差距。

  统计有关中国对外投资的数据可以发现,在新一代中国对外投资的企业家中,45岁以下的青年人占据了大部分。按理说,这一代企业家具有较高的知识素养和经营管理能力,他们甚至精通外语,其他方面的国际化特征也更鲜明,但为什么仍不能适应国际环境,以至于成为他乡的“异客”呢?这是因为这个群体中还有很多人没有真正把握异国文化的精髓——对人的尊重和重视。

  我之所以在这里不提“人本主义”或者“人文色彩”之类的词汇,而直接使用了“对人的尊重和重视”的说法,是想从更具体化的环节探讨中国企业家特别是中国青年企业家在异国中的“文化排异”反应。

  2005年10月,笔者曾经在美国北部城市明尼阿波罗斯碰到一位来自郑州的企业家,这位35岁的青年向我大倒苦水,他不明白自己的“好意为什么得到了美国人的冷眼”。原来,这位企业家在国内深受他人不守时之害,在美国约见自己的生意伙伴时,总会特意提前半小时甚至一小时到达对方指定的地点。但几次过后,这位仁兄发现美国人不仅对他的提前赴约没有谢意,反而冷眼相待。

  显然,他在美国犯了一个常识性错误,即在赴约时既不能迟到也不能早到,因为早到打乱了他人的时间部署,和迟到一样是不礼貌。机械地遵守规则和制度而不去问那些规则背后的因素,是中国商人在异国被排斥的根源之一。中国商人在学习、了解和尊重那些规则的过程中,应该从“人”的高度去理解,而不该机械地遵守制度。

  再说一个例子,笔者的一位青年企业家朋友在丹麦做皮鞋生意,头一年,他的产品因为质量好价格低而深受当地市民的欢迎。但进驻欧洲一年后,他突然接到一家老客户超市的退货单,理由是说他违背了企业的社会责任。原来,他在和当地超市的经理一次喝酒的过程中,大谈特谈自己在中国的工厂如何压低工人工资延长劳动时间以节省劳力成本,未料,对方并未把这当成经验,而是认为这位中国商人的做法违背了企业对劳工的责任原则,他们不能接受一家“血汗工厂”的产品。

  全世界范围内正逐渐兴起企业公民运动,作为一家优秀的企业,既要依法赚取更多利润,也应当在投资者利益维护、劳工、消费者、环境保护和慈善活动等方面有积极作为。这个事例让我们看到,在很多真正讲求“民本”的国度,提倡对所有的人的平等的尊重和保护,不管你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

  在这个问题上,很多中国商人所犯的错误就是单纯注意对当地人和业务对象的尊重,却在骨子里流露出对穷人或者其他弱势群体的歧视和漠视。这种区别对待的文化在中国看来是很正常的,而在民主国家的公民看来则是不可思议的,也是虚伪的。

  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那些在中国商人眼里觉得很正常的事,在老外眼里就变成了异类,根本原因就在于中国商人还没有把对各类人的尊重放到一个自觉的、平等和全面的高度去履行,而是时刻不忘自己的“贵人”身份,自视挺高,最终却落下笑柄。

  中国企业家在异国他乡的融合和成功,不仅需要学习当地语言、制度和文化,遵守当地一切规则,更重要的是应当在平时的生活和工作中摆正心态,真正把自己和周围人置于人格平等的位置来对待。我相信,任何人,当他能够从骨子里树立一种对人和人权的敬畏感,修养也就真正到了家,才能够在异国文化中游刃有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