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敬伟:对高考和户籍制度的双重反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5日03:38 四川新闻网-成都晚报

  17岁王铭身在北京,由于户籍在海南,必须回到户籍所在地参加高考,但按照海南省的高招规定,必须高中三年都在海南就读,才可以报考任何批次学校,否则被限报一本甚至二本。在这种情况下,成绩优异的王铭决定放弃高考,留学美国。(4月4日《中国经济时报》)

  在出国留学成为时髦的流俗下,留学美国还有被迫的?回味这一新闻让人百感交集。从王铭的“被迫”看,她有着雄厚的物资基础,在其入学权利和自我实现的理想被高考制度和户籍制度掣肘时,还能通过自身经济超越的方式去解决;而如果她出身贫寒,其结局将是可以预知的:要么放弃大学入学权利,要么无奈打折自己的合法权益。

  必须厘清,无论学生的经济背景和社会地位如何,现有制度的沉疴都决定了这种入学权利得不到保障时,积极的自我救济或向制度屈服都是权利的劣性选择。只是王铭的“被迫

留学”对高考和户籍制度的反抗更具现实的反讽意义。

  户籍制度的画地为牢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残留,是城乡差别和地域区隔的身份限制。在人治性管理效能的掩护下,其歧视权利的瑕疵已经遭受到全民性的反对和诟病。现有高考制度依然是地区差异所形成的静态格局,是和户口制度互为因果的必然。

  虽然户籍改革的步伐已经启动,但是全国性的人员自由流动格局还没有形成;虽然高考制度的改革已经展开,但各地高考内容不一、水平存在落差、录取分数又不统一,这必然导致经济欠发达地区为了保护本地考生的入学权利而利用户口来制造限制。王铭恰巧成为游离于北京和海南之外的边缘考生,是户籍制度和高考制度双重地方保护主义的牺牲品。

  张敬伟(江苏

公务员)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