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总理访问把握住了中日关系走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4日06:57 新京报

  温家宝总理的“融冰之旅”引发各界关注,新京报专访中日外交官员及国际关系学者

  访谈动机

  中国总理时隔七年,再次访问日本。温家宝与安倍晋三热情演出友好外交大戏,“融冰之旅”穿越了整个日本,从国会议员到普通农户,都见证了中国总理诚挚的友善之心。不过,要彻底消融阻隔在两国间的冰山,实现春暖花开,需要时间,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

    访谈嘉宾  

    刘智刚:中国原驻大阪总领事(大使衔)

  “温家宝总理的访问不愧为融冰之旅,从人格魅力到对日政策,再次唤醒了日本对中国的向往,不失时机地把握住了中日关系的走势。”

  时殷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中日关系永远是有变数的。根据去年10月以来的情况看,再加上中国正在快速发展,同时采取和平对外政策,向好的方面的变数正在逐渐明显地增大。”

  井出敬二:日本驻华公使

  “对这两年的教训来说,日本要珍惜与中方的关系,中方也要珍惜与日本的关系。其实这两者不分先后,要互相珍惜。”

  本报时事访谈员 张传文 北京报道

  务实的演讲是最大看点

  新京报:继去年10月安倍访华之后,温总理此次访问日本,被称作“融冰之旅”,你认为访问达到效果了吗?

  刘智刚:从总的走势来看,中日关系已经下跌太久,已经没有可再下跌空间。安倍来华时,我们谨慎地评价为,“开启了两国关系的希望之窗”,窗户不是门,就是说还是在观望其下一步怎么走。然后这次温总理访问,恐怕就不只是打开了“窗户”,而是打开了大门。温家宝总理称此为融冰之旅,就是打开了双方已关闭很久的首脑间的交往,中日之间其他方面的交往并没有停止。

  时殷弘:从安倍去年访华以来,中日两国都以坚定的意图避免中日关系的进一步恶化,确实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特别是与2003年和2005年相比,两国关系的改善远远超过了国内外舆论的预期。

  中日联合新闻公报所获得的成果也超出了人们的预料。从两国确定战略互惠关系的内涵,再到确定两国各层次的对话,再到经济、

能源、环保、军事领域,均取得成果。对于比较敏感的问题,两国重申了中日联合声明的原则,但同时又不把注意力集中在这些目前还难以解决的争端上面。所以总的来看,超出中外舆论的预料。

  新京报:此次访问最大的亮点是什么?

  刘智刚:温总理在日本国会的演讲很好,好在非常务实,对过去纠葛的东西灵活处理,而追求两国都得益的东西。这是最大的看点。联合国的问题也提了一下,照顾到了日方的感受,又表明了中国的态度。而且温家宝总理此次访问平易近人,上到日本首脑,下到社会底层,都可以交朋友。

  融冰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新京报:中国古话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中日关系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在哪里?

  刘智刚:中日关系中的冰,远的说来,从战后就冻结着,比如一些历史问题和国际环境的影响。德国人跪下来表示了忏悔,而日本人没有。再比如

钓鱼岛问题和东海大陆架问题,一时半会也是解决不了的,这次虽然确立了共同开发东海的原则,但双方争议依然存在,需要花时间来解决。另外,我更重视中日关系中的台湾问题,甚至说台湾问题在中日关系中是第一位的,它牵涉到民族利害。我认为融冰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时殷弘:中日关系需要小心对待,因为其中争端很多,不但是潜在的历史争端,还包括日本首相继续参拜神社的不确定性。在这次温总理出访前,两国政府各自都做了很大努力,想争取在一个解决具体争端的问题上,达成具体的成果。现在看来,双方都已经努力,但还不能说已经达到了这个目标。双方仍然像过去确定了一个互惠共同开发的总的原则,但具体步骤还在细化。但是两国都承诺加快东海问题的进程,争取今年秋天有关部门分别向两国政府领导人提交一个具体的进展方案。

  如果说障碍的话,非常明显,中日之间那些重大的争端目前没有彻底解决,而且在可预期的时期内,恐怕也很难解决。其中有些争端,就是东海问题经过两国政府的努力,也许可以取得一些具体的进展。但是具体进展离解决问题还有距离。

  参拜神社的可能性已大大减小

  新京报:其实人们的担忧还是在历史问题上,你觉得安倍会不会参拜靖国神社?

  时殷弘:目前来看,国内外舆论最担心的还是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能性问题。但是如果安倍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参拜靖国神社的话,那么毫无疑问,已经取得相当进展的中日关系改善会受到重大挫伤。但在另一方面,我们也不能说安倍很有可能参拜。因为显然,无论出于什么原因,包括出于阻止日本外交地位的恶化,凝聚日本国内在对华关系问题上的共识,以及为安倍本人的国内政治地位考虑,安倍现在能够向日本人民显示的最大成绩,就是改善对华关系。安倍拿这个来冒险,至少他在心理上是会非常犹豫的。如果跟一年前情况相比,甚至半年前情况相比,可以这样说,安倍参拜靖国神社的可能性依然存在,但已经大大减小。

  刘智刚:如果安倍上台仍像小泉一样,那么中日关系可能会比小泉时代还要糟。其中的一个变数,就是安倍能否稳定地执政。这次地方选举对自民党还可以,今年7月份的参议院选举,对安倍仍是一场政治考验。如果能顺利度过,他就会继续现在的政策。因此,我并不持悲观态度,安倍内阁看重的应该是国家利益。

  中日关系向好的变数在增大

  新京报:在新闻公报中,两国将关系定位为战略互惠关系,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时殷弘:这个理念是中国提出来的。安倍在上次访华时也接受了。和过去中日关系相比,我们知道中日关系过去有联合声明,有友好条约、联合宣言,但是现在非常突出的一个特征,就是要寻求中日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这些共同利益显然已经比过去的联合声明更加扩大了。这个共同利益,不但中日两国之间,双边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关系,同样重要的是关于东亚地区,甚至关于全球的稳定、和平和发展,两国都有共同利益。

  刘智刚:这样的定位是“求同存异”。欧洲实现了一体化,北美有自由贸易区,但亚洲还没有真正起步,我觉得战略互惠关系的前景,应该是亚洲特别是东亚一体化,中日应该从这个角度上进行合作。

  新京报:两国关系能发展成为战略互惠关系,该怎么理解这种关系的性质和内涵?

  井出敬二:这个观点事实上是日中两国领导的共识。两国达成共识,就是因为长期的战略性的互惠关系对两国都很重要,对两国都有利。具体说来,战略互惠关系是以发展高层次交流为核心的全方面交流,包括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各方面的交流。

  新京报:你怎么看待两国关系未来的变数?

  时殷弘:中日关系永远是有变数的。变数是两方面,不能说变数只是越变越坏,从分歧到紧张,从紧张到冲突。还有一个变数,是控制紧张,缓解和消除冲突的可能。根据去年10月以来的情况来看,再加上中国正在快速发展,同时采取和平对外政策,我想向好的方面的变数正在逐渐明显地增大。

  好的对外政策是日本入常的前提

  新京报:前段时间,安倍表示在联合国入常上希望获得中国的支持,这在温总理的演讲中也有所体现。温家宝总理表示,中方理解日本拟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愿就包括

联合国改革在内的重大国际和地区事务同日方加强沟通与对话。该怎么看日本入常?

  时殷弘:中国对联合国安理会改革的总的立场很清楚,第一是需要改革,第二是改革建立在最大的国际共识的基础上,第三是任何想要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国家,都必须有一个好的对外政策,包括与邻国的关系。

  如果一个要成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的国家,同邻国都没有正常的关系,显然任何国家都不会放心这样的国家成为常任理事国。

  中日关系对经济的影响非常大

  新京报:有人认为,中日关系即使不好,经济上也不会受影响,两国不存在相互依赖。

  刘智刚:不能这么说。两国关系好不好,对经济的意义,差别大了。中日经济合作,无论从广度和深度上,都可以成为第一位的。从已有的经验看,中日关系搞不好,会耽误很多东西。

  新京报:这几年中日关系出现了很多挫折,给人感觉起起伏伏,能否讲讲其中的经验教训?

  井出敬二:我觉得作为教训是日中关系一定要慎重处理。就是不要感情用事地去处理,也不要鲁莽地处理日中关系,不希望一些不负责任的言行。对这两年的教训来说,日本要珍惜与中方的关系,中方也要珍惜与日本的关系。其实这两者不分先后,要互相珍惜。

  访问唤醒了日本对中国的向往

  新京报:此次温家宝总理访问日本,是否会成为中日关系发展史上的真正转机?

  时殷弘:通过温家宝总理此次访问,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目前所采取的战略。一些根本的争端目前解决不了,可能在一段时期内也难以解决,如果要集中关注,把所有精力放在解决不了的问题上,那么双方关系就不会有发展。因此,一方面要控制争端问题的紧张程度,同时要去找问题之外两国有没有合作的方面。实际上,从安倍访华,到现在中日两国政府的这种对待方式,发现在争端未解决情况之下,有很多空间可以进行探索、试验来进行合作。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含义也在于此。这样一种做法,我想也可以说是中国政府在对日战略上非常明显的优化。

  刘智刚:在我看来,目前对日外交政策的一个主要思路,就是发展壮大自己,求同存异。真正想发展自己,就要和别人求同。温家宝总理的访问不愧为融冰之旅,从人格魅力到对日政策,再次唤醒了日本对中国的向往,不失时机地把握住了中日关系的走势。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