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达:麻省免费开放全部课程值得借鉴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5日00:51 新京报

  域外华文

  世界上的事情常常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当你抑制了一些看上去完全不相干的部分,可能你一心要催生的那个部分,却无形中随之枯萎了。

  前不久,麻省理工学院(MIT)传出好消息,这个学校计划在一年之内,把该校1800种课程全部免费上网。供全世界有志向学的人免费开放。这个计划被称为是“开放式课程计划”(OCW)。计划包括一系列的内容,有授课录音、笔记、作业,并且还在不断增加成本昂贵的免费录影带。

  1999年,当时MIT的布朗校长,向自己学校这个“小社区”提出一个问题,在当今世界的互联网大环境中,我们学校将如何给自己定位。最后,大家认为,在21世纪,他们的任务就是向全世界推动教育,从这个理念出发,就推出了这个计划。从2002年正式开始,已经扩展到全世界的120个大学。

  这样的做法当然要投入大量资金和人力物力,最近的网站上,还有MIT一个校友专为此捐款100万美元的消息。所以,这个计划也被一些人称作是“智慧慈善”。学校并不是出于获利的考虑,而是主动出来承担服务社会的责任,而且,这还是超越国境线的大社会概念。

  在这120个参加OCW计划的大学中,我看到也有中国大学,就去了相关网站,浏览了中国参加OCW的“精品课件”。和MIT相比之下,可以看到很大差别。MIT是一个著名的理工科学校,可是这个学校上网的人文学科阵容非常整齐、内容扎实。中国参与计划的上网课件,人文学科的很少,基础课多,深入做学术探索的专题课程很少。即使是已经上网的课件,也有连接不通的,包括

北京大学在内的一些课件连接,根本打不开,不知是“有名无实”,内容还没有建立起来,还是对免费教育的网站不够用心、疏于管理。参与计划各个国家的大学都有,从认真程度也可以大致看出这些学校的理念差异,是教育为先,还是忙着挣钱。

  在国际学术杂志上刊登论文等等,固然是比较大学学术水平的窗口,而这里提供了另一个新窗口。这里不仅比办学理念,也从开放课件的质量中,对比出学术理念。而人文学科的学术理念也常常折射出社会大环境来。课程设置的自由度、学术深入的能力、学术是否有禁区,源头都是在社会层面。

  这时我们再看MIT校长霍克菲尔德女士的话,就能体会其中的深意。她说,OCW是一种“在全世界范围内推进教育的理念。通过MIT的开放式课件,世界各地的教育者和学者都能从我们教师的学术活动中受益,同时也加入到了一个世界性的学习型群体中,大家一同公开、自由地分享知识与交流思想,并从中获益。”我们总是念念不忘要达到一流大学水平,而大学是社会的缩影。世界上的事情常常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行”。当你抑制了一些看上去完全不相干的部分,可能你一心要催生的那个部分,却无形中随之枯萎了。

  (作者系知名作家 林达)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