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永锋:荒凉走了,沙尘暴就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7日06:18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冯永锋(环保人士)

  人们看到成片成片的“土地”抛荒在那里,心里就涌生起一种野心,要改造它,要让它不再荒凉下去。可是,当我们兴高采烈地消除大量荒凉的时候,我们才发现,生态环境,其实都是靠荒凉来维持的。

  四川大学化工学院教授梁玉祥认为,川西北若尔盖湿地的草场沙化、河谷旱化、环境退化,可能是北方沙尘天气的“启动源”。因为他观察到一些有趣的现象,比如五十年来的气候图表明,当若尔盖雨水丰足的时候,北方沙尘天气就减少;若尔盖降水稀少的时候,北方的沙尘天气就明显增多。因此,4月3日,一支名叫“探寻中国沙尘暴之源”的科考队,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每到一个地方,科考队都要与当地政府进行座谈,或者与当地学者进行“学术交流”。一路上,车队经过之处,时常招来奇怪的目光。我从大家的目光中,解读出一些也许不正确的信息:这一批人,到底在做什么?沙尘暴,有什么可考察的?专家不是早有定论了吗?

  梁玉祥就曾经遭遇过“定论”的反击。去年某一天,他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发布他的观点,当时一些专家就急了,他们认为,若尔盖在四川,而沙子明明是从内蒙古,从河西走廊,甚至从河北的农田里吹起来的,若尔盖进来搅局,分明是想从国家治沙经费中分到一杯羹。

  在四川人的“自私”里面,确实有一个想法,让若尔盖成为全国治沙棋局中的一个棋子。这样,四川人民治理起湿地来,信心会更强一些,能力也会提升一些,理由也会更坚硬一些。保护起荒凉来,也会头脑清楚一些。

  若尔盖早已不是70年前红军长征时的模样。过去的“沼泽”今天早已丧失了那份“阴险”,几乎没有一个地方你不能随意进入。20世纪70年代,聪明的人们修建排水渠,以降低湿地的水位,效果是明显的,第二、三年,湿地大量变成了“草原”,能养的牛羊多起来了。三年之后,满怀喜悦的人们发现,侵犯者来了。第一批侵犯者,是高原鼠兔,原来的沼泽地,到处湿漉漉的,它们的存身之处往往只是一小片孤岛,而现在,每一寸领土都可供它们畅游。另外的一批侵犯者,是人类。人类有个很古拗的想法,以为要生活,就一定要种植粮食作物;以为要安居,就一定要靠农业和土地。因此,草原要成为农田地种麦稻,天然林要砍光以种玉米和土豆。川西北高原上这片排干的湿地恰合人类的理想,草原大量被征占为农田之后,平房,集镇,高楼,公路,就变得顺理成章了。若尔盖湿地给割成了一个个小块,它们身体上可怜的荒凉,变得更加容易替换。

  在中国人的词汇中,有一个词是很值得琢磨的,这个词叫做“荒”。山上即使天然林茂密,几千年来默默地美化人类的心灵,为动植物提供庇身之地,为地球吞食二氧化碳,给文化提供一点神秘的传说,但只要相关人员大笔一挥,将其鉴定为“荒山”,任何人就可以一把火将其烧掉,种下某个单一的树种,用以“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湿地也是“荒地”,人们看到成片成片的“土地”抛荒在那里,心里就涌生起一种野心,要改造它,要人工化它,要让它不再荒凉下去。可是,当我们兴高采烈地消除大量荒凉的时候,我们才发现,生态环境,其实都是靠荒凉来维持的。

  当城里人拼命到乡下去吃“农村土鸡”,享“农家乐”的时候,人们可能没想到,大家在追逐的,是生态附加值高的物质。而在地球上,生态附加值最高的产品,过去是“野生产品”,现在是“农村产品”,今后,也许就是城市公园里的产品了。因为,就像我们在无情地干化若尔盖一样,大家都无意识地在一起从事一项共同的事业,那就是:迫害荒凉。

  文明“拓展”的进程,就是迫害荒凉的进程,也就是生态恶化的过程。我边行进,边哭泣,为了荒凉,为了若尔盖。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