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林:权利束缚下不能过度苛求新闻伦理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8日09:33 晶报

  作者:曹林

  事情正在起变化。在卫生部“专业逻辑”的偷换下,“茶水发炎”事件已朝着批判媒体伦理的方向走,不少媒体和传播学者开始反省新闻伦理和记者操守。一位好友、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传播学者就对记者持激烈的批判态度,认为从乔装患者到以茶代尿,整个过程暴露了新闻工作者的思维方式、业务规范和新闻伦理的不少问题—作者还借此事对当下媒体采取的暗访、偷拍等手段进行了批评,质问“报纸自身在获取新闻时不够诚实,又怎么能为诚实和信誉作战呢?”

  记者依赖自己的常识和想象进行揭露性报道,被人家医生抓住了把柄,在专业判断和科学实验面前,错就错了没啥好说的,记者和媒体只能认栽,好好检讨专业上的无知和操作上的缺陷,事实上当事记者和不少媒体也正在这样做—媒体并非不讲理,此前的激烈反驳,可能更多是对

卫生部得理不饶人、乱挥道德大棒的反弹。

  我觉得这位学者对此事件的新闻伦理反思有点过度了,记者有错,但只是技术上的错而非道德上的错,不必上升到新闻伦理高度,更不能因此否认媒体乔装采访、隐性采访等报道手段。中国的舆论监督现状极为脆弱,记者的报道权利极为贫乏,种种权利束缚下不能过度苛求媒体伦理,新闻伦理的要求不能脱离社会现实环境。

  首先记者的这种错误是可以理解的。今天许多道学家津津乐道于批判记者失德,这都只是“马后炮批判”,让他们操作的话,他们一定也不知道“茶水代尿”违反了医学原则。记者只是想以一种常人通俗易懂的方式去验证一种社会怀疑,职业急躁是有的,显然没有道德恶作剧色彩—这应是可以谅解的错误。

  然后要理解记者采用这种手段的无奈。在如今中国的

医疗体制下,记者如想从医院获得真实信息,能有多少途径呢?记者如直接采访医院,肯定会被推到医院宣传部门,那里你根本得不到真实信息,无非是大表本院的治疗是多么认真、医术是多么高明;医疗行政部门与医院结成同一利益共同体,媒体难以得到医院监管者的配合,中国青年报《一个人的战斗》曾报道过一个职业打假药者在药监局遭到殴打;医院和医生又掌握着专业技术和信息优势,医生说什么你只能信什么,正常的采访很难得到真实情况—“茶水代尿”是无奈的选择。事情本来就发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我们不能在真空中谈专业问题,医生和媒体要在“茶水发炎”中共同反思。

  学者由“茶水发炎”推及到暗访的不道德,这就更不应该了。要知道,新闻伦理从来不是孤立自足的,得充分考虑到社会现实情况。确实,如今许多美国专家和新闻从业者都在反思暗访等手段的欺骗性(争议很大),与此对应着的是美国各方面制度的规范、记者的强势和社会的有序。在百年前美国各方面的制度还未规范、社会秩序很不安全的年代,社会总体上是相当推崇媒体暗访的,媒体以暗访、曝光为主要手段的“扒粪运动”对社会的进步起到了不小的作用。当制度不规范、法律不健全、潜规则盛行,公众对丑陋现象非常痛恨,媒体要行使舆论监督权、满足公众知情权的话只能走暗访的路子,当年

焦点访谈的成功正来源于这种手段的规范使用。中国当下语境中的许多事情,记者如果不采取一些暗访手段,真实信息永远都得不到,舆论监督报道将难以进行。(作者为中国青年报青年话题编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