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墉:请在遮羞墙上给村民们留个门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19日14:41 金羊网-羊城晚报

  作者:柏墉

  甘肃永靖县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全县贫困面10%,个别乡镇的贫困面更是达到70%以上。这个县部分公路两边,最近新竖起9处鲜亮整洁的高墙。2米多高的墙后,却是农民的土坯墙和破旧的院落。高墙遮住了村民们的破房子,同时也堵了他们一些人家的交通。当地政府称,这是绿化美化农村环境的“文化墙”,而当地农民则毫不客气地称之为“遮羞墙”!(昨天《羊城晚报》)

  “遮羞墙”被新闻所披露,当然也就意味着它的建造者已经被上级所否定;而网民们言辞激烈的跟帖,则反映着人们对当地政府官员的不满。如此之否定和谴责都来得很容易,而且似乎很正义。但问题是,它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类似的问题。答案恐怕是否定的。不信,你去看看每天的新闻报道中有多少“形象工程”的报道就是了。而且,能够被报道的“形象工程”,从来比例都很低。

  所以,我其实非常理解“遮羞墙”的存在。道理很简单,当那些建造者们的命运不决定于被圈在“遮羞墙”里面的人,而决定于乘车偶然从公路上经过,并且大致也很喜欢“遮羞墙”的人时,“遮羞墙”的存在就是一种必然,而非偶然。

  林达先生有一篇文章《一个收银机的故事》写道:“大概在南北战争以后不久,俄亥俄州一位杂货店老板的儿子在自己开咖啡馆时,在轮船上记录螺旋桨转动的一个机器的启发下,设计了一架能够把每一笔交易结果显示出来的机器,伙计和顾客都能看到显示结果。这样一显示,店员原有的小偷小摸的冲动就给打消不少。所以这种机器曾被叫做‘廉洁出纳员’。”林达认为,美国人是坚信“人是有弱点的,人是不可靠的”,因此“更信赖一种机器或者说一种机制的作用,而不太愿意轻信人”。

  但是,从新闻对当地政府的否定,从网民们对当地政府的谴责,我看到的却恰恰只是对官员品德的指责。至于对机制的反省,根本看不到。比如,不再让那些乘车偶然从公路上经过,并且喜欢“遮羞墙”的人来决定当地官员的命运,而是让圈在墙里的人们来决定当地政府官员们的命运,那还会出现“遮羞墙”吗?但机制的转变是极其艰难的。在那一切改变之前,我希望给当地政府官员们一个建议,修“遮羞墙”可以,能给村民们留些方便进出的门吗?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