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力建:国家形象的提升离不开政府温情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2日01:49 新京报

  作者:信力建

  一个温情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政府,必然要首先考虑到“走鬼”群体及其家庭的生计问题,因为这是居于第一位的生存权。

  日前,《时代周刊》公布的调查说,27个国家不到3万民众评估12个主要国家,显示中国国家形象第五,日本则位居世界第一,高出中国12个百分点。坦率说,我对这一结果相当满意,能排到世界第五,毕竟反映了这些外国人对中国的印象不错;至于说日本能排上第一,肯定使许多中国人大跌眼镜。

  日本国家形象为什么位居世界第一,已经有人做了很好的评述,证明了我们的确要以更宽广的视角重新审视这位东邻。

  外国人总是外国人,何况只有区区三万人的评估,无论如何这种评估不可能有多准确,所以对评上第五位不必表示不满,更不必过于欣喜,重要的是把自己的事情真正做好,形象也就在其中了。我所关注的是,我们国家的形象如果由国人自我评估,将能打多少分。

  谈到国家形象时,外国人往往从他们在中国接触到的具体事实,包括某些不起眼的细节中获得感受,中国老百姓大致也是如此。举例来说,一些见义勇为者救助无门的故事,昔日的抗洪英雄无钱医治幼子而在街头跪求帮助的故事,那种经历的苦难和无助,真能令石头人落泪。今年春节期间,我偶过某市一所著名寺院,后门东西一百米长路面两侧满是乞讨的残疾人。他们摆出各种姿势,意在展示残疾肢体以求得路人的怜悯和施舍,偶尔有当地政府维持秩序的公务车经过,间或也看到外国游客在残疾人乞讨者面前驻足凝视。

  此时,我感到痛心的不仅是人间还有这样的苦难,同时还为国家和身为中国人的颜面难堪。被征求意见的3万人中,如果有相当多的人看到这种场面,他们又将会有何感想?对弱势群体的温情,使老有所养,弱有所助,疾病者有所救治,贫困者得以温饱,见义勇为的为善者得以善报,这种善报由法律保障和政府政策支持。这就是古人憧憬的所谓“仁政”,政府由此树立自己的道德形象,并引导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社会由此得以祥和。

  让善良的、奉献的人处于困苦无助的境地,不但使政府形象受损,更严重打击了社会善良风俗,造成冷漠与绝情的泛滥。

  应当说,按照目前

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我们完全有实力和手段通过税收调节和公共财政支出等各项政策措施,充分体现人性关怀,在对弱者的扶助方面做得更好。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当前存在的普遍问题是,忙于锦上添花,忽视雪中送炭。

  这个问题的根源,表现在施政的理念上。以城市管理为例,如何解决所谓“走鬼”占道,一直为城市政府官员所头痛。过去一直盛行“大扫除”式的管理方式,于是形成了城管人员与“走鬼”群体无法调和的尖锐冲突,导致某些流血事件的发生。一边是要生存,一边是要“依法管理”,似乎没有两全之道。但是,一个温情的、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政府,必然要首先考虑到“走鬼”群体及其家庭的生计问题,因为这是居于第一位的生存权。不给弱势群体出路的政策,不可能是人民政府的政策,必须给以他们生存之道,然后才有管理。然而,有的地方政府官员,却看不到这一点,主张在“大扫除”式的管理上“加大力度”,增加人员,甚至动用警察。这种施政方式所展示的冷酷面孔与现代民主法治理念正是南辕北辙,结果只能是严重激化社会矛盾,引起更加剧烈的冲突,国家形象也将为此蒙羞。

  政府应当向人民展示温情脉脉的形象,承担救困扶危的基本职责。政府投以温情,百姓报以善意,政府投以暴力,百姓还以颜色,历史的逻辑就是如此。再引用一句老祖宗的话说,政府之德风,百姓之德草,德化社会须从改善政府形象始。这方面新加坡政府是一个范例。

  我们过去在谈到新加坡政府时,总喜欢突出其“威权”的一面,其实,新加坡政府的另一面,更值得我们关注,那就是自身的清廉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悉心照顾。一个清廉的政府、对人民关怀备至的政府,自然能够赢得人民的好感,更赢得国际的普遍赞誉。

  作者系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