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方:社会改革应体现福利共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2日06:08 大洋网-广州日报

  作者:何方

  备受公众瞩目的医改新方案正在加紧制订中。备选方案从原来的6套增加到7套,预计于5月中旬提交给发改委和卫生部领导的医改协调小组。从已透露的情况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方案在“医保筹资必须由政府主导”方面有共识,在其他方面分歧较大。

  而本月初召开的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工作会议,已敲定今年5大改革重点,包括转变政府职能及深化国企改革、财税改革、金融改革、农村改革和社会领域改革,并明确表示社会领域改革将“提速”。

  包括教育、医疗等在内的社会改革,与百姓利益息息相关,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人们期盼新医改方案能给百姓带来实惠,更期盼它能起到标本作用,为陆续“提速”的其他社会改革带个好头。

  笔者以为,制订教育、医疗等具体的操作方案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明确社会改革的目标,有了正确的改革方向,具体的操作方案才能科学合理。经过20多年改革,改革领域不断扩展,已从经济扩展到社会。如果说,经济改革目标已经明确,那就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市场化的改革取向;那么社会改革的目标则很模糊,人们对应当坚持什么样的改革取向分歧大。可否套用经济改革的目标,把市场化也作为社会改革的取向呢?显然不行,前些年在教育、医疗不恰当的市场化改革,加大了百姓的负担,群众怨声载道,纷纷对改革提出质疑和反思,于是才有眼下新一轮医改等新方案的制订。

  那么,什么才是社会改革的目标呢?我认为目标在于实现福利共享。这里讲的福利是广义的,不同于济贫助困的狭义福利,而是所有公民都应享有的基本福利。把福利共享作为改革取向,根源于社会改革与经济改革不同的内容。经济领域提供的是私人产品,主体是企业,追求的是效率,改革的目的是提高经济质量和效益。而社会领域提供的是公共产品,政府是供给主体,追求的是公平,改革的目的是增进国民福利。评价经济改革的成败,看市场化程度有无提高;判断社会改革的得失,看国民福利是否共享、有无提高。

  这里所说的福利共享,包含这么几层意思:第一,政府向全体公民提供均等的公共产品,确保国民享有最起码的教育、医疗、低保、住房等保障性福利,让穷人得到最基本的生活保障,如获得

廉租房,富人除此之外还可以选择市场供给的产品,如购买
商品房
。第二,公民平等享有的福利,数量从少到多,标准从低到高,是个动态过程,随着经济发展、财力增强而逐步提高,使福利水平既不超越于财力,又不滞后于经济水平,真正让百姓分享到发展的成果。第三,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政府必须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公共财政在社会支出的比重,在政府主导的前提下引入市场机制,不能一讲改革就让百姓掏腰包。

  目前,在医疗总开支中,政府支出只占17%,个人支出占到了52%,说明了政府责任的缺失。拟订中的几个新方案强调“医保筹资由政府主导”,体现政府责任的归位,这当然是可喜的转变。人们期待着以此为契机,进一步校正社会改革的航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