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巧俊:晨读经典不妨尝试国学考级制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4日08:31 江南都市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洪巧俊

  题由:“人文日新,从青年起!青年日新,从晨读起!”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包括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全国20多所高校社团发出倡议,号召青年们晨读传统经典。汤一介、钱理群、何兆武等9位学者对这一倡议表示支持。(见本报12版)

  在世界读书日号召晨读传统经典,多少有点应景之嫌。在这浮躁的年代,又有多少人把国学当回事?尽管世界上许多国家热捧中国的四书五经等古著,但国人似乎是“熟悉的地方没景色”,可以说静下心来读这些经典人并不多。

  有人说,精深的国学启迪心灵。笃信好学、三省吾身、慎终如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任重道远、厚德载物……这些国学的精髓应是我们不可缺少的精神食粮。但国人为何没有重视起来?应该说是我们的教育误导了方向。如果重视国学有重视英语那样,国学又何止沦落到今天的地步?从小学到高中,孩子的学习都是为了高考,而英语是必须要学好的,否则考大学就成问题;到了大学,又注重技术上的实用,英语、电脑都实行考级制;无论是上大学之前,还是上了大学,我们的教育大都忽视了修生养性方面的实用国学。时至今日,我们要取得职称,还得考英语。事实上,英语对不少人的工作生活没有什么用处,但得花大量的时间去学。

  说到英语,我就想到法国文化部颁布的一项禁令,为了阻止英语的入侵,禁止国人使用电子邮件的英文单词“E-mail”而必须使用法语版的“Courriel”。法国人对母语的热爱,对英语的鄙视是众所周知的。当然,我们不必去学法国,英语毕竟是国际语,但我们今天的英语热却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化,过去连考古学都要考英语晋升职称,这难道不是浪费宝贵的生命?

  “晨读经典”的倡议太过于讲究形式,实效性不高,持续性也不强。要改变国人不爱读国学的习惯,也不妨尝试国学考级制,这样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会重视起来,学生也会由自发到自觉。如今一些私立学校,从小学一年级起就让学生背《三字经》、《大学》……当时他们并不一定懂,但随着人生体验的增加,就会慢慢觉得这些经典的教诲是一笔财富。在小学大量的背这些经典,实际上是打下一个很好的根基。他们的经验表明,通过国学的学习,使学生受到人生境界的熏陶,受到古人传统美德的熏染,在思维方式和方法上多一些辩证的观点,少一些激进和偏颇。同时还能提高了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说这些带有根本性的教育,会使孩子受益终生。

  一个国家,如果没有自己的

传统文化,再怎么发展,也只能沦为别人的文化附庸。每个人的思想和行为都离不开当下所处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是一个丰富的思想宝库,它的内涵博大精深,汇集了古代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真知灼见,这些宝贵的财富对解决人生价值的困惑,培养和塑造健康人格具有积极的作用。如果我们的教育体制能把国学的博大精深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道德缺失、诚信缺失也不会陷入目前的困境。

  还有一种现象并没有引起教育部门的重视,那就是当今一些企业家、业界白领们却对国学表现出了极大的兴趣,他们为什么还要补上国学这一课呢?如果他们当初在学校就熟读了这些经典之作,今天还需再补课吗?这种现象难道不值得教育部门反思?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