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洪洋:包容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5日00:12 红网

  24日,零点集团公布《中国公众城市宜居指数2006年度报告》,在城市包容性排行榜中,三亚、成都和深圳居前三,而上海、北京和大连分列倒数前三。(据4月24日《京华时报》)

  上海、北京位居城市包容性之末位,令人唏嘘。尤其是首都北京,理应是首善之都,结果却成了最不包容的城市之一。联想前年,北京市政协委员张惟英提出“人口准入制度”,就是这个城市某些精英阶层的保守与排外的一次昭告。我们发现,城市的包容性与经济性并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经济同样发达的广州市不在此列,就很能说明一些问题。

  包容性应该是城市人际环境的根本取向。“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一座城市的开放度、和谐度的指标有很多,其中包容性是最重要的参数之一。在经济全球化、人才流动化的浪潮中,连自己的国民都不包容的城市,怎能说得上是一个开放的、宜居的城市?如何实现人群共生、社会和谐?又凭什么成为开放的国际性的大都市?

  从城市发展的层面,包容性是一个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城市作为人类的主要聚集方式之一,汇聚了各种要素、平台,以供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价值观的人群在这里交流、博弈,催生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生生不息。因此只有大力提高城市的包容性,才能使各方和谐相融,才能使各种要素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提升城市的综合

竞争力,推动城市的政治、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在亚洲,新加坡、香港就是最好的例子。它们都是在一个资源匮乏的弹丸之地上崛起,靠的是不是自然资源,而自由制度和巨大的包容性。新加坡活像个小“联合国”,不同种族、不同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习俗、不同信仰、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汇在这里,大家都能相互包容、彼此尊重、和谐相处,每个人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生存发展的土壤。

  在某些人眼中包容,只对那些科技、文化、经济、政治精英,而不是草根阶层,张惟英的“人口准入制”就是这样的思路。其实,从城市发展的人文生态学角度来讲,城市不仅是一个经济系统,也是一个人文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既需要各类精英,也需要草根;既需要先进的东西,也应该包容落后的文化。

  一个现代开放的城市,一个充满活力的城市应该是面向所有人的城市。希望城市的经营者、政治精英们能够正视城市包容性,站在社会和谐的高度,用发展的眼光进一步提升城市的包容度。

稿源:红网 作者:练洪洋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