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诗成:不要低估国人体认历史的能力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02:37 长城在线 (来源:燕赵都市报)

    作者:毕诗成

  永远不要指望历史可以在讳疾忌医中实现“跨越”,也永远不要低估国人公平地体认历史的能力。当大家开始公开讨论当初的“让球”的时候,我们已经迈出了一小步,虽然这一小步只能起到微小的作用,但如果能产生示范效应,就是国之大幸了。

  在“何智丽事件”再次被翻出来之后,中国体育的“让球传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一个话题。日前,中国乒协主席徐寅生首次公开承认:自己曾经在1961年就让过球。但他和李富荣等老一辈乒乓球运动员都认为,举国体制下,为了国家利益牺牲个人利益是应该的。(《成都晚报》4月24日)

  虽然过去关于中国体育的“让球传统”早有各种传言,但当事人能站出来公开承认,却并不多见,因此,徐寅生的表态引起了媒体的竞相报道。笔者注意到,包括网络言论在内,大多数人对于几十年前在当时的举国体制之下,运动员个人出现如此状况,并非不能理解,而对于老一辈运动员的奋斗与奉献,也给予了起码的尊重。当然,也有一部分人认为:即便是举国体制,现在看来也不能简单地说“是为了国家利益”,国家利益首先应该是正义的,不能违背基本的体育道义与奥林匹克精神,不能是狭隘的,当初错了就是错了,但不该用简单的“国家利益”概念,为昔日的错误“找台阶下”。

  大家并没有纠缠于当初的“让球”,却对如何评价“让球”有着苛刻的态度,这是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一定程度上讲,这样的态度令人欣慰,也是国人观念进步到今天应该具有的“成熟”。其实,在经历多年改革发展之后,在接受了公民意识和科学历史观的熏陶之后,国人对于很多问题都开始形成自己独立而包容的看法。诚然,用今日理念简单评价昔日事物的人确实存在,但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把事情还原到历史的坐标中,用一颗平常心去考量,还是可以做到的。

  不正确对待过去,就无法正确面对未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日臻成熟的观念,令国人正面对着一个前所未有的廓清过去的大好时机。哪怕当初有错误,做了荒唐事,也可以在今日的理解之上吸取教训,这是一个民族应有的态度。因此,对于“徐寅生们”的坦然承认和真情表白,我们敬重有加。道理很简单,每个人都有自己独有的历史与现实坐标,如果把自己的错误逼迫到内心的角落,不肯言说,只会给自己留下终身的遗憾;对于一个民族来说,如果有太多的人把自己的缺憾都隐藏在内心深处,不肯拿出来反思,就会形成一个永远不懂得自省的心理狭隘的民族。

  只承认错误,而不反思并改正错误,只会在消灭了一个错误之后,又产生新的错误。从1961年徐寅生“让球”,到1987年何智丽第一次对“让球”说“不”,再到2002年中国

女排在德国世界锦标赛上的“让球事件”,不难看出,正是因为我们对于所谓的“传统”没有进行“刮骨疗毒”般的深刻解剖,才使得错误在不同时间内一再出现。

  在女排“让球事件”发生后,当时身为国家体育总局副局长的李富荣在处理事件时曾明确表示,让球“违反了体育道德、违背体育精神,是用不正当手段获取成绩,它不是简单的技术、战术问题,而是一次方向性的、大的失误”。可以看出,从当初的让球人,到今天的谴责者,老一辈体育工作者在努力进行艰难“转身”,但笔者认为,那些历史的亲历者光有自己的转身远远不够,还需要用更加明确的是非态度,给后辈一个清晰的指向。

  当大家开始公开讨论当初的“让球”的时候,我们已经迈出了一小步,虽然这一小步只能起到微小的作用,但如果能产生示范效应,就是国之大幸了。

  永远不要指望历史可以在讳疾忌医中实现“跨越”,也永远不要低估国人公平地体认历史的能力。今人难得的包容心与现代意识,使得当代成为认清历史是非的最好时代。我们还有多少历史问题仍然蒙着厚厚的灰尘被塞在角落里?或许,每一个在历史上有坐标的人都需要拿出一点像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德国著名作家君特·格拉斯“剥洋葱”那样的勇气,用对历史与未来负责的态度,打扫一下自己所知道的历史角落里的灰尘。对于过去的错误,我们可以宽容,可是我们如果不从中反省,不让我们的后辈了解这样的错误是如何产生的,那么,“无知”的后辈可能就会重蹈覆辙。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