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片警配枪走访社区拉大警民距离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8日08:07 新京报

  社论

  今后,广州市2413名社区民警外出执勤,不论是走访还是巡逻,都要随身配枪。(4月25日《信息时报》)近年来,有关方面为了整肃社会治安,从改善警用装备、重点打击袭警现象等方面,着力提高公共治安管理的权威性和有效性。其中,警察带枪巡逻,自然理所应当。不过,社区民警走访“片区”时,也要统一随身带枪,就不一定符合“合理、必要并且适度”的原则了。

  由于我国警务制度的特殊性,社区民警工作的部分任务,例如户籍管理,究其本质当属于民政事务,不能简单参照公共治安的强力尺度。《人民警察法》突出强调的是中国警察的“警民一体”,而且,不论从我国警民关系的历史传统,还是警界的无数模范典型来看,社区民警都深深植根于该“片区”的居民生态之中。可以说,正是在社区警察的身上,“民警”一词作为“人民警察”的缩略语,通过无数亲民、爱民、护民的第一线行动,为这个职业赢得了必不可少的公众支持与理解。

  经常有人把中国警察与美国警察相比较并得出结论:美国警察普遍配枪,但不要忘记,中国与美国国情大为不同:美国几乎家家有枪,人们对武器通常没有天然和本能的排斥感,并相信枪支意味着自卫。在美国人眼里,一个敲门入户的持枪警察形象并不陌生,而公民普遍持有枪支的社会现实,使那里的社区警察也不得不选择随身配枪。相比之下,在持枪通常属于违法、枪弹往往伴生着犯罪的中国社情下,一位本应在形象和装备上具有较强亲和力的“片警”,如果配枪深入社区“家访”、了解社情,或者通报治安信息,似乎不容易让普通人走近交流。

  民警社区走访随身配枪,对于增大治安者对于现场情况的控制半径,迅速制止犯罪,进而威慑心存歹念的不法之徒,确实具有积极意义。不过,总结重庆警察“装甲车巡逻”的争论观点,人们似乎更倾向于:现代警察职能重在以治安为核心但不仅仅着眼于治安的公共服务。

  即使从关心民警身心的角度来看,社区走访配枪也值得再分析。调查数据表明:警察的心理压力较大,既有来自犯罪的,也有对自身配枪安全的担忧。“片警”社区走访,工作头绪繁杂,任务性质也不同于巡逻,执勤警惕性稍稍松懈的客观几率较高,但是一旦丢失配枪,将受到极其严厉的处理,客观上也会造成警务用枪流入社会的极度危险事件。电影《寻枪》中,姜文扮演的那位民警失枪之后,个人和单位面临的巨大惶恐,周围社区犯罪几率、暴力系数与居民恐惧感的陡然提升,并非只是一种文艺杜撰。

  现代行政理念认为,一个法制政府要严格限制警察权力,应当严守“警务必要”的原则,不仅从法律的角度严格限定办案权限,还要从警务执勤要求上,严格限制枪支的配备范围及使用场合与尺度。当然,在装备技术上,也可从枪支种类、杀伤力等方面予以规范,特别是要首选那些造成较小损伤或者暂时丧失身体运动机能的武器,这也符合现代警察学说中“最小限度地使用武力”的基本要求。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