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卫萍:迎回马加爵骨灰 我们需要做什么?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9日00:16 红网

  2004年,云南大学大四学生马加爵杀死4名同窗,被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死刑,同年6月17日被执行枪决后在昆明火化,至今马家人没有去昆明领取马加爵的骨灰。杀人事件过去3年,阴影仍然留在马加爵家人和受害者家属的心中。(据《潇湘晨报》4月27日)

  马加爵骨灰已躺在昆明跑马山殡仪馆三年了,还要多久才能“回家”?似乎谁都无法给出答案。迎回马加爵骨灰,我们需要做什么?

  马加爵家人不是不想要回他的骨灰,而是迫于一种无形的力量。村主任马建伦的话是对这种无形力量的注脚:“马建夫一家老实本份,善良处世,但马加爵这个事天下皆知,让全家背上恶名,再把骨灰弄回来,他们怕再被人指脊梁骨啊!”

  马加爵事件一出来,不仅他的全家遭受了不公正的冷遇,连全村人也都受牵连。他的同学更是迅速与之划清界限,他所在大学更是表现出坚定的立场。似乎马加爵的事只跟他本人和他的家人有关,与其他人一无关联。媒体上更是将能够想出的绰号都给了他。“屠夫”和“杀手”是随处可见。

  马加爵成了恶人的符号代表,对于恶人是不能讲宽容的。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这是我们固有的思维。很少有人去反思,是什么造成了马加爵悲剧?我们该负什么样的责任?

  在缺乏宽容的国度里,在眼光能杀人的社会里,马加爵的骨灰无论如何是“回不了家”。

  发生校园枪击案的弗吉尼亚理工大学在停课一周后,本周一正式复课。除出事的那座教学楼关闭外,教学生活秩序基本恢复正常。在停课的一周里,学校举办了多场悼念活动。令人意外的是,凶手赵承熙和32名遇难者一起被列为悼念的对象。对凶手的宽容意味着什么?弗吉尼亚理工大学中国

留学生学者联谊会主席薛宏在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说,我们认为凶手本身也是受害者,因为他心理有疾病,可惜没有及时得到社会、家庭的关心和救治,才导致悲剧的发生。所以在悼念活动中,校方也把他当作一个“人”来看待,以体现人性关怀。对凶手也宽容的胸襟却是我们不能企及的。

  我在想,假如赵承熙事件发生在中国,他会受到原谅吗?从马加爵身上,我们已经有了答案。

  迎回马加爵骨灰,我们需要做什么?我们需要自责的勇气。谴责一个马加爵是容易的,而反思我们自己的责任却是困难的。为何会出现马加爵事件?我们的社会就应该从制度的层面上进行反思,并承担一定责任。

  我们需要确立凶手也是受害者的观念。从另一个角度来说,马加爵何尝不是受害者,假如他平时的生活受到了大家的关爱,假如他不是那么的贫穷,他也不可能会作杀人的举措。马加爵家人难道不是受害人?可他们又能够接受到什么样的安慰和帮助?

  迎回马加爵骨灰,说难也不难,说不难却也难,这要取决于我们怎么看,怎么做。(作者:林卫萍)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27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