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龙:索捐是一种变相的吃大户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30日09:58 南方日报

  作者:白龙

  两天内有数百人打来电话提出求助,其中有人甚至一开始就狮子大开口索要百万善款。近日,这种“变相勒索”,使南京的两位“凡人慈善家”不得不怀着“索捐”之痛四处“躲债”。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这两位好人的心恐怕是要受到永久性的伤害了。

  扶危济困是古已有之的美德,正所谓“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但需要警惕的也正在于此:如果社会把慈善异化为一种针对富人的强迫性道德义务,就会很容易滋生“吃大户”的不健康心态,还会催生一种心安理得的自足:我穷他富,他就是应该资助我。这种逻辑是非常有害的:一方面,它使那些本可通过自救实现自助的人有了继续得过且过的“受助心态”;另一方面,也使很多原来有心“慈善”一把的人心存顾忌,担心自己的捐助行为将招来无数的麻烦,眼前不正是一例吗?可能,这正是很多人倾向于很低调地做个匿名捐赠者的原因之一。善良的人们或许并不拒绝感谢信,但却会对“追债书”感到惶恐不安。

  被救助的与救助的,都需要改造。前者需要的是“感恩”,后者需要的是“悲悯”。吃大户、不劳而获、受害者心态等等,对被救助人都是非常消极的。即便是菩萨,恐怕也无法救助一个不自救的人。“悲悯”则是每一个公民都应拥有的,无论你是腰缠万贯者还是贩夫走卒,面对需要救助的人,你都可以、也应该伸出援助之手,哪怕是在风雪中递出一杯热水。在一个运转正常的社会保障体系里,慈善仅仅是其中一环,与能力、财产多寡无关,而是一种对待生活和需要救助者的态度、情感。民间慈善不能为政府应尽的职责埋单。在向“凡人慈善家”求助的人当中,有些是上大学拿不出学费的,有些是患病无钱医治的。没错,他们都是弱者,都是需要救助的人,但是正常的社会保障机制为什么沉默呢?将责任推到民间,不管是疏忽还是不作为,都是不应该的,只能让作为凡人的慈善家们痛感不能承受之重。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乃是救助公民的“中流砥柱”,而民间慈善力量只是辅助力量,如此方可构筑一个运转良好的慈善体系。

  慈善不是“冲动消费”,钱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利用不当反而治丝益棼。目前,我国慈善事业尚在起步阶段,既要防止想捐的人捐不出,或者不情愿捐,也要防止像南京的这两位好心人那样遭遇“集体吃大户”,捐到倾家荡产。否则,可能就会使慈善体系紊乱。为此,我们必须正视、解决现有社会保障机制和慈善事业机制中的问题。使愿意捐助的人更多,同时亦使每个倾向于自力更生的人能够在社保的帮助之下实现自助。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