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计:期待人大监督新境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1日17:31 民主与法制杂志

  阿 计

  为民间疾苦倾情呼吁,就民生问题追问到底,对社会弊端无情解剖……在本次全国人代会上不断涌现的“无畏代表”、“直言代表”、“放炮代表”等等,令全社会为之欣慰、为之振奋。事实上,近年来的观察表明,这种批评四起、诘问连连的景象,已逐渐成为各级人代会的常态。联想到昔日“学习政府报告”之类的“惯性”话语,以及“只说好话、少说或不说坏话”的“主流”行为,我们有理由判断,在监督意识和话语表达方面,人大代表已完成了一次历史性的转折。

  不过,从“颂歌”向“诤言”转型,只是实现了人大监督的初步飞跃,

人大代表说话管不管用?如何将建议、呼吁、批评等监督话语落到实处?是人大监督必须破解的更为深刻、更为艰难的课题。在本次全国人代会上,许多代表追问到底、揪住不放的监督姿态,已经清晰地表明,人大监督走到了一个新的历史拐点,正面临从“言说”到“实效”的深度飞跃。

  人大监督能不能跃入新的境界,作为监督主体的人大代表的意识自觉和监督能力至关重要。与“敢于监督”相比,“善于监督”是一门更高深的技艺。在今年的各级人代会上,人大代表为

房价、医疗、教育等“民生之痛”呐喊不已,对“政府账单”和预算监督紧盯不放,都显示了日趋成熟的监督走势,也显示了人大监督的核心价值。当然,面对一些代表看不懂预算报告、批评不得要领的现状,面对“哑巴代表”、“举手代表”仍时有出现的尴尬,需要更为合理的制度安排,进一步提升人大代表的整体性监督意识和素养。

  人大监督向“实效”层面的全面转型,还有赖于具体监督机制的不断改进。比如,提出建议、批评和意见是人大代表的一项基本监督手段,今年全国人代会闭幕后不久,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就从五千多件代表建议中遴选出10件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点建议”,这实际上延续了前两年的探索,并已验证了高效的“监督效应”。在地方各级人大,立法强化监督效果、向社会征求监督议题、公布代表建议解决率等制度创新亦此起彼伏。现在的迫切问题是,在现有制度框架下,在持续实践常规性监督手段的基础上,如何不断激活“质询”、“特定问题调查”等刚性监督手段,并结出更为有力、有效的监督之果。

  人大监督能否取得实效,与被监督对象是否具备现代民主意识亦密切相关。在今年的全国人代会上,就食品卫生、环境污染等民生方面出现的一些问题,包括吴仪副总理在内的一批高官公开向人大代表和广大民众诚恳道歉。在浸淫了数千年“官本位”观念的中国社会,高官道歉打破了传统的官场文化,对各级官员的示范作用显而易见。而对人大监督而言,被监督对象在文化、观念等方面的嬗变,无疑有助于问责、追究等实质性制度机制的形成、启动和奏效。

  最后,人大监督的实质性飞跃,还需要进一步培育和提升公民的民主素养,并与公民的民主实践形成互动效应。眼下,越来越多的普通百姓将人大代表视为排忧解难的主心骨,这自然表达了社会大众对人大代表的认同感和期望值。不过人们应该明白,在遇到困难、表达诉求时才想到人大代表是远远不够的,人大代表能否不辜负大众的厚望,前提是大众是否选出了合格的代言人、监督者。因此,公民对人大监督的认同和支持,首先要从珍惜手中的选票开始,要从遴选出具有敏锐监督意识和优质监督素养的人大代表开始。从本质意义而言,人大监督能否取得更大的实效,决定权就掌握在每位选民手中!

  2007年是监督法实施的第一年,经过十多年打磨的监督法已经对人大监督做出了更符合中国国情的制度安排。在今年各级人代会上精彩纷呈的监督新气象,又留下了诸多寓意深远的精神线索。凡此种种的历史机缘,使得人大监督在跃向“实效”新境界的同时,也必然牵动民主政治的深度拓展。当然,对于这样的理想图景,除了乐观的期待,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