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文:争夺生源,不如善待校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2日07:35 新京报

  作者:王文

  一个人的成功与学校能否发起并搭建巨大的校友网络有很大关系,这种校友网络包括学校持续不断地提供职位信息、由学校牵头鼓励搭建的各类校友会平台等等。反过来,校友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同样促使了学校的成功。

  一年一度抢夺高考生源的大战马上又要开始。相信没过多久,国内外大学会纷纷抛出各项政策(如丰厚奖学金)吸引优秀生源。然而,有一项工作远比吸引生源更重要,却被国内高校忽略,那就是校友会的建设。

  上周末,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北京校友会正式成立,笔者也有幸被邀参加。

  校友会还邀请了一批改革开放初期

留学霍大的老校友,不少年愈古稀的学长们回忆起当年在校时的情景,眼眶湿润、激动满怀,在场所有人无不动容。很快,校友们打成了一片,以当初霍大校园生活为主轴,侃得天南海北。一些人找到了事业合作的新契机,一些人见到了旧时室友,还有一些人惊叹毕业那么久学校怎么还能找到自己的联系地址,更多的人则在说如何把学校的名声和校友会发扬光大,大家对母校的怀念、眷恋和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这种情感是真切的,也是有感而发的。笔者只是在霍大访学数月,没有拿到任何学位。但是,离开几年来,还是会时不时地收到学校发来的问候,以及一些求职信息。在大多数美国高校看来,大学对学生的责任不仅仅是学生在校期间,也包括学生离校后漫长的工作和生活状态。正如席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驻华大使邵雪民先生还回忆说,当初毕业时找工作,学校比我还急。

  校方甚至说,你要是未来不顺利,我们再给你安排工作。

  相比之下,国内大学对校友的态度却截然不同。前段时间,国内某名校70年校庆,在各大报刊刊登大幅公告,号召向母校捐赠,并赫然写出了各种捐赠“命名”所需要的款项金额。笔者一位毕业于该高校的朋友见状,愤愤然说,平时没有什么联系,一到校庆就伸手向校友们要钱,真是恬不知耻!朋友还说了一件至今难以释怀的事。当年毕业后第一天上班,看到单位管理混乱,没有前途,于是,打电话给学校毕业生分配办公室,希望能够暂时不要寄出档案,准备立刻辞职重新择业,结果工作人员的回答竟是:你现在已经不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了,你的事我们不管。

  更糟糕的是,到底怎样才算国内名校的“校友”,是非常讲究“根正苗红”的。据说只有那些高考考上名校的学生,才有资格被称为“北大人”、“清华人”或“

复旦人”,而那些通过考研考取名校的学生就不能归于此类了,至于那些在中国名校短期求学、研究的人,在不少“正宗校友”看来,更算不上校友了。不知道这种划分是否意味着某些人“名校主义”的优越感,但可以肯定,如此狭窄化的心态无助于学校的发展。

  在美国,一个人的成功与学校能否发起并搭建巨大的校友网络有很大关系,这种校友网络包括学校持续不断地提供职位信息、由学校牵头鼓励搭建的各类校友会平台、最大范围地扩大校友网络、校友之间的信任、互助和提携,等等。而反过来讲,校友的成长、成才和成功,同样促使了学校的成功。有人统计,美国高校开支平均40%来自于校友捐赠,有一些私立大学,如

哈佛大学、耶鲁大学等的校友捐赠额更高。而中国高校的校友捐赠额平均还达不到5%,差距如此之大,并不是中国大学的校友中没有富翁,也不是那些成功人士不愿意出钱,而是这些有能力捐赠的校友没有感受到母校的关爱,以至于自己并没有形成持久的母校认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