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若是公费旅游,一年出国一次也多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3日07:34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日前,浙江省舟山市出台政策,严格控制党政干部因公临时出国考察培训等一般性公务活动,从今年起试行年度出访配额管理,市所辖的县(区)党政“一把手”出国一年最多一次。

  报道引来不少网友质疑,有网友留言:“出国干啥去啊,旅游嘛,而且还明文规定:一年一次”。“不干正事,一次也多。如果真有必要,多少次也不多”。这些留言后面,有相当多的网友跟帖支持,这些民意无疑需要重视。

  自鸦片战争失败,魏源在《海国图志》一书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以来,中国的每一次进步,都与积极地向海外学习密切相关。尤其是近三十年来,开放与改革两大引擎,始终主导着社会进程。

  然而,近年来,由于官员出国考察负面新闻频出,“出国考察”已成“福利腐败”的代名词,公众对此类新闻本能地保持警惕。

  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显示,1999年国家财政支出中,仅干部公费出国一项消耗的财政费用就达3000亿元。

  2000年以后,出国学习、培训、考察之风依旧,公费出国有增无减。另据报道,因不符合规定,2002年北京市有404人次想因公出国(境)却没走成,为国家“节约”费用1212万元。

  北京市长王岐山曾讲过一个奶牛的故事,由于许多中国人去南斯拉夫学习养奶牛的经验,当地的官员就说:“中国人就是爱学习,连我们的奶牛都认识中国人了!”这个玩笑广为流传,成为官员出国考察泛滥的绝佳讽刺。应该说,严格监管官员出国考察,迫在眉睫,但直接规定“一把手出国一年最多一次”是不是好办法?“一刀切”固然直接,中国也需要数目字管理,但正如网友所言:不干正事,一次也多;真有必要,多少次也不多。况且,以行政级别,作为分配出国机会的标准,显然不科学———不是“按需分配”,而是“按官衔分配”,是不是恰恰承认了出国考察是一种福利?

  “一刀切”思维,并不少见。比如,因为各机关竞相修建楼堂馆所,而当地财政预算监管机制并不能有效启动,上级部门便直接依行政级别划定房屋的建筑面积。这项政策的操作性固然强,监管也相对容易,但按级别划定建筑面积,并不能准确地反映各部门实际办公需要。类似的道理是,一个部门,应该依事设人,而非依级别设人。

  而搞清楚“事”的多少,是个难点。一年出国考察多少次是必要的,各部门并不相同。

  此数字,既不能依部门级别定,也不能依官员级别定,而应靠正义的程序得出———一是财政预算监管程序,二是行政开支公示程序。

  具体而言,一方面,官员的每一项开支,都必须纳入财政预算,大量削减行政部门手中的预算外资金,杜绝官员接受企业赞助出国旅游;细化预算支出科目,并及时对预算的编制、执行进行严格监督、审查;另一方面,应借助公共媒体,公示官员出国考察的意图、考察的地点、考察期间的具体花销、用途,增强财政透明度,保障公众监督权、知情权,出国是否必要交给公众判断。

  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当行政主导的改革,走到一定阶段,基本的市场秩序建立之时,行政机关已不再是“他山之石”的主要学习者和转述者,而应是公民公共意志的执行者;其主要任务,不是引领和管制民众的生活,而是服务于民众的需求,服务于民生。

  公民才是改革的主体。因此,进一步减少一些“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口号宏大、却与民生毫无关系”的官员出国考察,是下一步的改革方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