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媛:凤阳县对创业大学生过河拆桥不妥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6日09:58 红网

  日前在中央电视台的《共同关注》栏目中看到了落户在安徽凤阳县小岗村的三位大学生目前的困境和困惑。这三位大学生都是安徽科技学院大四的学生,他们在去年5月份落户小岗村开始自主创业,搞双孢菇大棚种植。2006年12月他们收获了第一桶金。正当他们准备来年大干之时,从2006年12月到2007年1月,凤阳县政府在40天内连续发出了两份吸引大学生扎根农村自主创业的不同政策。2007年1月的政策已经完全不是在鼓励大学生来凤阳县自主创业,而是提出了很多的限制,设置了不平等的待遇。

  比如,2006年12月出台的政策中规定:“凡是发展双孢菇生产的大学生首先可以享受到财政贴息贷款:每新建一个标准棚,可向当地信用社申请期限至2010年12月底的10000元财政贴息贷款。除此之外政府还提供无偿补贴扶持资金:2006年,每新建一个标准棚财政补贴6500元;2007年,大学生每新建一个标准棚财政补贴6000元;2008年,大学生每新建一个标准棚财政补贴5000元,每户可享有5个大棚的贴息贷款和无偿补贴资金。”40天后,凤阳县政府又出台政策,限制落户大学生每人最多享有3个大棚的贴息贷款和无偿补贴资金。

  一个5,一个3,数字相差不大,但对创业大学生的打击却很大。三位大学生都认为这种限制影响了他们扩大规模种植,与此相反,县政府的政策允许当地农民享受5个大棚的优惠待遇。目前,毗邻大学生的种植大棚旁,很多由当地农民建造的种植大棚相继建成。这种不公平的政策待遇使得三人中有两人已经转卖了自己的大棚,准备离开小岗村。而随之而来的是,70多位打算追随3名“先行者”扎根小岗自主创业的大学生受政策的影响,现在只剩下十几个人。这十几个学生企图通过与当地县政府的交涉维持先前的政策,然而,县委负责人的话却让人听了心寒。

  我们凤阳县政府对安置大学毕业生没有太多的责任和义务,事实上我们也没有这个能力安置所有的大学毕业生。

  吸引大学生来农村自主创业的目的已经达到,他们已经带动了周围农民纷纷加入到种植双孢菇的队伍中,我们县政府要对一方百姓负责,要让农民们富裕起来。

  政府的声音中看似体察民情,为民着想,可是他们却有负于先前他们对大学生自主创业的承诺。实际上,整个事情回想起来,其实就是凤阳县政府忽悠了这些大学生。他们原本根本不是为了安置大学毕业生,不是为社会解决就业创业问题,而是借鸡下蛋。如今鸡已下蛋,又孵出了小鸡,政府就要把借来的“鸡”踢出去,养自己的小鸡。

  我认为凤阳县政府的作为非常不厚道。

  首先,安置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是整个社会和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凤阳县政府声称自己没有太多的责任和义务,这是完全错误的。早在2003年5月28号,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了国务院第9次常务会议,明确指出,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关系200多万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关系高等教育的发展改革和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关系社会稳定。各级政府必须充分认识做好这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继续坚持“市场导向、政府调控、学校推荐、学生与用人单位双向选择”的改革方向,动员组织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各地区要进一步加强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领导,加强政策指导和工作协调;有关部门要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为促进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和灵活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和相应服务。可见,搞好大学生的就业工作完全是政府部门责无旁贷的责任和义务。

  其次,凤阳县政府引进大学生到农村自主创业完全是虚情假意,他们的目的一是通过媒体的宣传和三位大学生的现身说法,提高凤阳县的知名度,为自己的政绩贴金,二是通过大学生的自主创业,带动周围的农民富裕起来。这里面是否有某些人的“红眼病”我们不得而知。事实是,当三位大学生通过艰苦的努力获得丰厚汇报后,政府的政策很快就转了向。落户到小岗村的三位大学生享受不到与村民平等的待遇,他们无法获得政策上的支持扩大种植面积,形成规模化产业,显然,政府已经开始过河拆桥,逼他们离开了。

  由此可见,凤阳县政府的官员们有着狭隘的地方保护意识,他们目光短浅,对科学缺乏诚意。当大学生们把种植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后,他们以为就此掌握了打开富裕之门的钥匙,从此可以高枕无忧地利用学来的那些知识奔向富裕。这些目光短浅,玩弄政策的官员和某些患红眼病,急于脱贫的当地居民一起演出了这出“朝令夕改”的政策闹剧,使得政府的形象在热情奔放的大学生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伤痕。凤阳县政府其实根本不欢迎全国各地的大学生们来这里创业,他们已经孵出了小鸡,不需要大学生们再来这里分他们这桶金。这才是凤阳县政府朝令夕改的根本原因。

  [稿源:红网][作者:袁媛]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950,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