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锋昌:慰安妇只是经历而非身份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09日00:15 红网

  雷桂英去世了。南京唯一站出来承认自己曾经有过慰安妇经历的人证告别了人世。前赴者走,后继者来。5月7日上午,江苏如皋九旬老妇周粉英公开了自己曾做过“慰安妇”的经历,她希望“保住那一段历史”,并对当年侵华日军进行血泪控诉。(《扬子晚报》5月8日)

  她们,为了指证侵华日军的无耻行经,不惜把自己的屈辱公布于众;她们,听到“

慰安妇”一词一定会再次遭受心灵创伤。她们,应该在70年后的今天,得到我们的理解和尊重。但笔者在浏览新闻时发现,尽管新闻媒体充满了对她们的敬意和爱戴,但在用词方面还会时不时地把刀插进她们曾受过伤害的心里。

  《扬子晚报》的新闻标题为“如皋九旬妪公开‘慰安妇’身份”,该标题也同样出现在各门户新闻网站的首页。说到雷桂英,也说她的身份是“慰安妇”。

  身份是什么?身份,代表了一个人所从事的职业,或是现在身处的某种环境。它有时间的限制。用我们日常思维来判断,说某个人是什么身份,则是指他现在的身份,并且,用上身份一词,那么这种身份很长时间都不会发生变化,除非发生很大变化,例如知识分子、官员等。

  为什么我们都能够记起雷桂英和周粉英?我想,很大原因是因为她们曾做过“慰安妇”。“慰安妇”这个词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它不仅会吸引人们的眼光,同样也会简化人们的思维,让人们简单地把她们看作“慰安妇”,就如新闻标题那样,说她们的身份是“慰安妇”。这显然是把她们的某一时段的经历看作了她们的一生。

  她们做“慰安妇”是被逼无奈的,是在特定时代遭受的特殊的凌辱,这只是一段悲惨的经历,如同人人都做过学生一样,做学生时他的身份是学生,等不做学生了,身份自然就要发生变化。也正如我们不能把救社会从事过卖淫的人称为妓女一样,我们现代人,不应该也不能把这段经历当做标签贴永远地贴在她们身上。

  不仅仅在于标题,内文中也同样存在。例如,“没有人知道究竟还有多少幸存的‘慰安妇’”,这句等于直接把曾有过此经历的人称为“慰安妇”了,虽然加上了引号,但,我想除了语言学家和文字工作者回领会到什么意思外,大部分的读者是很少去领会引号的作用的。

  说到“慰安妇”,任何有历史知识的人都会想到是给法西斯军人提供性服务的女人。任何人也都知道,这里边包含了多少辛酸和痛楚。所以,我们在处理这些问题时,还是尽量多考虑考虑受害者,不能简单地“口无遮拦’地把她们的身份就确定为“慰安妇”。这么简单地一确定,好象她们的一生就是为此似的。

    稿源:红网 作者:贾锋昌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980,000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