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圣祥:劳动力转移拐点是挑战更是契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4日00:05 红网

  作者:舒圣祥

  中国社科院日前发布报告认为,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远没有想象的那么多,我国正在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转变,这个转变的拐点将在“十一五”期间出现,确切的时间可能是在2009年,这个转变会带来城乡劳动者工资的上涨。(据《京华时报》)

  随着前些年“民工荒”的出现,一个经济学概念“刘易斯拐点”越来越多地被人们重视和讨论。按照吴敬琏先生的解释,所谓“刘易斯拐点”,是指在工业化过程中,随着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逐步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逐渐减少,最后再也没有富余劳动力了。社科院报告中提及的那个由劳动力过剩向劳动力短缺时代“转变的拐点”,正是“刘易斯拐点”。

  “刘易斯拐点”的到来,预示着剩余劳动力无限供给时代即将结束,“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关于“确切的时间”是否2009年,有没有这么快,当然见仁见智;但劳动力短缺在中国的出现决非危言耸听,它总有一天会到来,而且时间不会很久,“

民工荒”就是劳动力市场变化的征兆。

  毋庸讳言,数目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在当下的

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旦这个重要角色出现市场短缺,对于整个经济大戏的挑战是巨大的。那种粗放的、低水平的、劳动力密集的经济增长点,将面临严重的萎缩。

  人口发展规律告诉我们,“人口红利”不可能无限期延续。因此我们必须考虑与“人口红利”相伴相随的“人口诅咒”——当我们过分依赖廉价劳动力优势时,久而久之便会失去创新的能力,以致在“人口红利”枯竭时,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的境地。这个意义上,“刘易斯拐点”不啻为一种“倒逼”,跨过这道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将是一翻崭新的广阔天地。

  TCL集团董事长李东生有一篇很有名的短文《鹰的重生》。鹰这种世界上寿命最长的鸟类,它在40岁时必须做出一个决定:是等死,还是经历150天漫长而痛苦的蜕变:首先用喙击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脱落,静静等待新的喙长出来;然后,用新长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拔掉;当新的趾甲长出来后,鹰便用新的趾甲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拔掉;直至5个月以后新的羽毛长出来,实现重生。

  同样,因为“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无可避免,中国经济发展也面临着一场“重生”。那些粗放而低技术含量的增长点,该萎缩的尽管让它萎缩;那些仅仅看重我们廉价劳动力的资本,该走的尽管让他走——丢掉这些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实现产业升级,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产品附加价值,把传统制造业改造为先进制造业,提高核心

竞争力

  “刘易斯拐点”是形成一个健康的劳动力市场制度的良好契机。一方面,民工荒实际上是民工权利荒,民工短缺实际上是权利短缺或制度短缺,这就需要我们在保护民工权利方面做更多的工作;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供给,尤其是职业技能教育供给,提高劳动力质量和水平,满足产业升级后的劳动力市场需求。稿源:红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