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潘岳捂脸避沙丝毫不影响形象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4日07:15 新京报

  新京报社论

  在今年3月31日的一次“环保公益日”宣传活动上,国家环保总局副局长潘岳遭遇“沙尘暴”。于是,他捂脸避沙的照片被记者拍下来,并成为第二天的热门新闻之一。近日在央视二套《对话》栏目,当主持人问潘岳对这张照片的看法时,潘岳笑着表示形象虽“丑”并不冤

  在媒体力量的影响下,我们进入了一个注重形象塑造的年代。每一个人,无论男女,都会关注自己的形象。女孩子喜欢梳妆打扮,男孩子也要装酷扮帅。而作为政府官员,受到现代政治传播学的影响,开始注重自己在媒体面前的言谈举止,以期待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支持。前不久,整形专家陈焕然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目前整容的官员越来越多,有的官员称整容是为了更加亲民。从政治传播的角度,这当然是一种进步。而潘岳对形象“丑不丑”的命题的理解,却指向了官员形象的最根本意义。

  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理解,形象是一个有多重意义的概念。它一方面指向形象的本体,也就是官员本身。政府官员有多大的意愿塑造自己的形象,又希望自己的形象是什么样子的,这构成了形象塑造的主观效果。另一方面,形象的构建指向新闻媒体的受众,也就是百姓。由于政策主观性和客观效果之间的距离,在老百姓心目中的官员形象与官员的主观意识之间,常常存在着落差。

  事实上,官员形象的美与丑并不是简单地通过仪态划分的。在特定情景下,比如在暴风雨中,官员带头抵抗灾难却满身湿透显得有些“狼狈”,但这种形象所传递的内容,就远远在“丑”之外。假如像有的官员,在抗洪中擅离职守,带头打牌,脸长得再好看,形象也是奇丑的。

  因此,一张看上去有些“失态”的照片,在观众眼里,恰恰体现了近年来环境治理中仍然存在的比较严重的问题。公众之所以对这样的“失态”照片感到“新奇”,是因为在普通百姓的视野里,常常见到的都是官员们在会议主席台上西装革履的形象。风沙来了要躲避一下,这在我国的西北、华北部分地区十分正常,那里的人常年就处在沙尘暴的威胁中。有责任的官员,勇于面对照片中的尴尬还在其次,勇于承担责任才更重要。

  如果不能以负责任的态度为常年处风沙中的人治沙解困,一千张光鲜亮丽的照片,也无法避免官员形象在这些地区公众心目中的贬值。

  丑不丑不能光看脸,还要看政策和效果,看承诺能否得以兑现。而媒体乃至公众在自己的心目中塑造官员形象时,也不会只根据官员在新闻媒体上的曝光率或脸面下结论。很多时候,公众自身体验到的政策效果,他们看到官员在危机关头的言行举止,都会构成政府形象的要素,媒介只是这个过程中的一个重要渠道。当然,对媒体的重视,在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民意的正效应。要知道,即便从政治传播学的角度看,官员对尴尬问题的正面回应也是一种形象的塑造。

  因此,形象的命题,不但是新闻传播的命题,更是政策效果的命题。当谈到政府形象和官员形象时,应该注意到,在主观塑造和客观效果之间的落差,往往要比官员个人对形象的重视更重要。因为,我们可以教育官员重视个人形象,却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保证政策的正确方向。

    相关评论:李先梓:潘岳被调侃的确不冤枉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522,000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