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陶短房:硕士需与国际接轨的是质量而非学制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14日07:38 新京报
大多数国家的硕士生年限的确较短,两年甚至一年拿到学位的都有,但所谓“年限”却非常有弹性,惟一的衡量标准就是学分。如何提高硕士生的质量,是更值得讨论、也更应该“与国际接轨”的方面。 硕士研究生学制究竟是两年好还是三年合适,一直是许多人热烈争论的话题。认同两年制的人认为,现在研究生找工作不易,多读一年就会丧失很多机会;反对者则认为两年时间刨去一年基础课和大半年找工作、写论文,真正从事课题研究的时间相当少,恢复三年学制正当其时。 近来这一争论已不仅限于坐而论道,一方面,一些大学已开始着手恢复三年学制,理由是提高研究生毕业质量,增加课题研究时间,提高毕业生竞争力;另一方面,教育部有官员称“鼓励实行硕士生两年制”,理由列了两个,一是“国际惯例”,二是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硕士研究生“年限太多也没有必要”。(5月13日《江南时报》)且不说两年、三年孰是孰非,先看看“国际惯例”。大多数国家的硕士生年限的确较短,两年甚至一年拿到学位的都有,但所谓“年限”却非常有弹性,惟一的衡量标准就是学分,只要修满学分,即可进行毕业设计或提交毕业论文,否则就请继续努力。因为学制如此,有些学生选择了心无旁骛潜心攻读,从而可较快完成学业;有些则选择循序渐进,既打下扎实的基本功,又可更合理地安排学习、生活、工作乃至今后的人生道路,有些人甚至学满每学期规定的最低学分便跑去工作,这样毕业时已经积累相当的工作经验。这样一来,拿到学位所需要的时间就长短不一,从一年到五六年都不足为奇。一言以蔽之,“国际惯例”衡量硕士毕业生的“出厂标准”,标杆只有一个:质量。 在确保质量方面,国外院校做得相当细致。如导师配备,德国规定一名教授每年最多只能收3个研究生,美国是2到3人,香港则规定不得超过5人。分析家计算,硕士研究生与导师比例如果超过7:1,教学质量就很难保证,而中国的一些院校这一比例达到10:1、15:1,甚至有31.38:1的数据纪录。再如导师对研究生的指导,美国的研究生不但有主要导师,还有一个指定的论文委员会,从注册起即参与指导、培养,以便学生接受不同学术风格和观点的熏陶。反观中国,有的研究生半年才能见到导师一面,有些导师因研究生数量过多,平均审阅一篇毕业论文的时间为15分钟。 两相对比不难看出,学制是两年或者三年其实并无多少讨论的价值,如何提高硕士生的质量,是更值得讨论、也更应该“与国际接轨”的方面。 两年也罢,三年也罢,只要培养出合格的硕士人才,就是合理的学制;反之,或者慢工不出细活,拉长学习时限方便了创收,或者萝卜快了不洗泥,把质量低劣的“研究生产品”匆匆推向就业市场,都是和研究生培养的宗旨背道而驰的。至于“高等教育资源紧张”,研究生年限太多“没有必要”的论断,值得商榷。提出这一论点的初衷,也许是为了防止高等教育资源的浪费,但只重产量、速度而罔顾质量,岂不是对高等教育资源、人力资源,乃至公私资财和学子青春的更大浪费?作为学制改变的直接受众,在读研究生们的立场也针锋相对,但不论赞同两年或三年,他们的出发点都惊人一致:为了更好地找工作。既然如此,大家是否该更认真地想一想,对前途忧心忡忡的学子,究竟什么才是该首先反思的当务之急,是学制的年限,还是硕士文凭为何贬值、怎样重新寻回其应有的价值? □陶短房(旅加拿大学者)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