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成露:普通职工涨工资应成为一种常态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1日18:39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打着“激励”的旗号,很多企业形成了工资增长的“两重天”,要么是“只涨老总不涨职工”,要么是“老总薪酬扶摇直上,职工待遇按兵不动”。于是,老总涨工资成了“常态”,普通职工涨工资成了“非常态” 近一段时间以来,“给普通职工涨工资”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热门话题。就在国资委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对国有企业近三年来职工工资增长情况进行调查,摸清国企职工工资的实际差距的同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表示将采取五项措施提高企业普通职工工资收入。特别强调“提高普通职工工资”,是对现实差距的勇敢正视,是对普通职工呼声的积极回应。普通职工欣喜之余,更期待今后给他们涨工资成为一种“常态”。 这些年来,一些企业内部工资收入差距持续扩大,收入分配不公现象突出。打着“收入分配改革”和“激励”的旗号,很多企业形成了工资增长的“两重天”,要么是“只涨老总年薪,不涨员工工资”,要么是“老总薪酬扶摇直上,职工待遇按兵不动”。于是,老总涨工资成了一种“常态”,普通职工涨工资则成了“非常态”,这几乎已经成为一些企业流行的潜规则。 上海一项调查表明,50.6%的国企职工在近3年内没有加过工资,最长的6年来分文未涨。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些高管的收入却搭着企业的效益快车年年增长,2002年至今平均增长高达23.9%。这只是当前国有企业工资分配陷入“非常态”的一个缩影。 “老总涨工资成‘常态’、普通职工涨工资成‘非常态’”的现象,放大了社会分化,也放大了社会不公。有的国企完全将成功归功于老总个人决策,于是,拼命鼓励给老总加薪。与此同时,却把不增长、少增长普通职工工资当成企业“降低成本”的最大法宝。“普通职工涨工资成‘非常态’”的背后,也反映出某些地方、某些经营者对“普通职工贡献”的轻视,麻木对待曾经更多地承担起改革所必需的成本的普通职工。 “老总涨工资成‘常态’”,引爆的是越来越令人惊诧的天价年薪;“普通职工涨工资成‘非常态’”,势必制造出新的城市贫弱群体。这种畸形现象,伤害的是普通职工的感情,挫伤的是普通职工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是对为改革支付巨大成本的普通职工的背弃。如果不能坚决制止,必然对和谐社会构成重大威胁。 什么才是真正的“常态”?表面上看,社会平均工资年年增长,但平均数以下的问题却越来越严重。国有企业职工平均收入的计算是不够客观的,经营者和高管的工资远高于普通职工,把他们放在一起计算出来的企业人均年工资,看上去很美,却只是美了老总们。适当拉开分配差距是合理的,但把企业赢得的丰厚利润,大力向老总和高管们倾斜,甚至主要向老总倾斜,却是极度的不合理。 让普通职工涨工资成为一种“常态”,是公平分享改革发展成本的具体体现。当前,要让普通职工涨工资成为一种“常态”,首先就要防止政策变异,防止“给普通职工涨工资”变异为“给高管、老总涨工资”。有些地方笼统地将“普通职工工资和经营者工资‘挂钩’增长、同步增长”的规定,还需要审慎考量。经营者的工资“基数”和一线职工的工资“基数”已经发生很大差距,同样是每年增加1%的工资收入,由于“工资基数”的不同,计算的结果会有很大的不同。比如说,企业老总的年收入现在是100万,增加1%,就是增加了1万;一线职工的年收入是3万,同样增加1%,就是增加了300元。企业老总和一线职工的工资都增加了,但一个却是1万,一个却只有300元,其结果就变成了“老总大涨、普通职工小涨”。 “老总大涨、普通职工小涨”,与“老总涨工资成‘常态’、普通职工涨工资成‘非常态’”,本质上没有太大差别,同样不是正常现象,可以说是一种“病态”。“老总涨工资成‘常态’、普通职工涨工资成‘非常态’”的现象,反映出监管的缺失。因此,普通职工期待着国资委这次对国有企业普通职工收入的摸底调查。调查是必要的,相信通过这次调查,能对国有企业职工工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制订相应的配套政策,让普通职工工资形成正常增长机制,保证给普通职工涨工资成为“常态”。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