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海建:奢侈品牌何以不爱中国制造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04:59 成都晚报

  虽然奢侈品牌在国内设厂的传言越来越烈,但大多数品牌都矢口否认。万宝龙国际公司执行总经理韩悟夫近日甚至直言不讳地对记者表示,在中国设厂的“BURBERRY”并不能被纳入奢侈品之列。(5月21日《北京晨报》)

  此前在上海和大连轮番上演的“世界奢侈品盛宴”传达着两个信号:一是中国人的奢侈品消费力正在增强;二是国际化的奢侈品已在事实的消费主义背景下挺进中国市场——但,与这种“亲密接触”趋势背道而驰的是:一项统计显示,有86%的中国消费者会因为奢侈品牌标有"made in china"的字样而不愿继续购买。中国人都如此,何况其他国家的消费者呢。

  尴尬的答案只有一个:我们自诩物美价廉的“中国制造”消弭了“

奢侈品牌”的核心价值。

  增长理论经济学家认为:长期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不是廉价劳动力基础上的资本积累,而有赖于技术进步或技术积累。奢侈品牌的价值,在于制造文化的价值、技术成本的价值、消费心理认同的价值等,遗憾的是,这些,恰恰与“比较成本优势”理论构架上的中国制造是悖逆的。铺天盖地的“中国制造”的数量并不能遮蔽低技术含量的现实,而这种现实长期未曾纠偏造成三大后果:一是中国劳动力工资远低于劳动力价值,二是环境生态损耗成本拼命兑现成眼前的制造业绩效,三是假冒仿冒不断地恶化中国接轨世界经济的规则环境。如此一来,即便是世界奢侈品牌“爱上”中国制造,消费者肯定也会认为“门不当户不对”。廉价成了廉价者的墓志铭。

  日本前首相中曾根说过:“在国际交往中,索尼是我的左脸,松下是我的右脸。”品牌,是一个国家经济的脸面。遗憾的是,我国国民生产总值中只有不到20%的价值来自于品牌制造业的贡献。历史上,“Made in Japan”(日本制造)曾是低质品的别名,今天,人家却是优质品的代名词。

  没有自己的品牌中坚,就不可能对顶级奢侈品牌构成吸引;没有人文而制度的品牌生态,就不可能与顶级奢侈品牌联姻。要让“奢侈品牌”爱上“中国制造”,需要我们塑造自己的民族品牌、还原劳动力成本的真实价值、提升企业社会责任等等,只有这样,“奢侈品牌”与“中国制造”才有圆满的“爱情”。

  邓海建(江苏 中学教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