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南都:高校学费不再上涨 标准仍是不明不白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2日10:19 南方新闻网
南方都市报社论 昨日,教育部部长助理杨周复表示,自2000年迄今,我国高校学费的总体标准趋于稳定,将来也不会因物价上涨而提高。如果有大学提高收费标准,将给予处罚,追究责任。财政部副部长张少春同时透露,至2008年新的资助体系建成后,财政助学投入将大幅提高,每年用于助学的财政投入、助学贷款和学校安排的助学经费将达500亿元,为贫困大学生提供有力保障。 上述两则消息,一为攀升不止的大学学费“涨停”,二为不堪其重的贫困生“输血”,都是大学里的好消息。不过,既然谈及诟病已久的大学收费,且已准备着手改善,则不妨看多一步,找出当前大学收费的症结所在。 我国高校全面收费始于1997年。10年来,大学学费从每年几百元,扶摇而上至每年5000元-8000元不等,部分专业高过万元。这期间,大学学费飙升20倍,而国民人均收入增长不到4倍。这当中,国家教育发展思路发生了大转换,即从免费的高等教育转向了成本分担的高等教育。但是,高校的教育成本到底如何计算,国家、社会、个人之间究竟如何分担,多年来一直分歧重重。而普通民众日趋沉重的教育负担,成为这种分歧之下的现实答案。 教育部官员此次强调,大学收费不与物价挂钩,今后也不再上涨。由于民众早已顶不顺,这一公开表态,确也如春风拂面,略解人愁。但是,宣布大学学费不再上涨,并不表示业已存在的大学学费合理。既然收费标准一直不明不白,对大学学费的历史存疑,就不是得寸进尺,而是理所当然。年初,教育部曾公开解释,大学学费标准一般是按每名学生培养成本的25%收取,但同时表示,学生培养成本涉及因素太多,很难计算。这一说法如此费解,教育部只能表示,今年将制定《高等学校生均成本核定办法》,并据此重新核定大学学费标准是否合理。 然而,高校教育成本核算的可能前景又如何?一直以来,与持续推进的体制改革相比,高校被称为“计划经济的最后一个堡垒”,所指即为高校长期以来的效率低下,冗员充斥,不合理地增大了实际教育成本。有调查表明,1998年高校人员构成中,行政、后勤人员占60%,而专职教师仅占40%。仅此包袱深重的人员组成来看,又如何能得出合理的成本?对此,有论者指出,中国的高等教育仍是垄断市场,迄今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民办大学参与竞争,这使所谓高校成本核算扭曲为涨价合理的自我论证。要改革大学学费,更应该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公共权力与高校公共资源进行清楚调查与制度约束。 当前的高校体制,固然使成本核算落入测不准的境地,退一步言,是否今天大学的高昂学费,就只是一个办学成本的核算问题?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的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8月,我国普通本专科在校生数为1561万余人,其中贫困大学生405万人,超过大学生总数的1/4。在2006年,仍有6成贫困高考生凑不齐学费。可以说,绝大多数农村家庭以及城镇中低收入家庭都在负重前行,他们渴望通过大学教育,实现自身的向上流动。如果政府仅仅把高等教育视为应该量力而行的个人或家庭消费,而不是国家与社会同样获益深远、责任重大的长线投资,则高昂学费所阻挡的,也会是国家和社会的更好前途。 当下民生问题繁难,教育却是困顿中的希望。持续多年的大学高学费,于教育部官员宣布涨停的时机,得到一次歇息反思的机会。过往多年,大学收费一直自顾奔跑,所谓名目亦眉目不清。此次教育部门行政喊停,财政真金白银加大扶助,如能确切付诸实际,无疑于和谐有功。若要有更持续的利好出现,我们依然只能说,有待更深入的高教体制改革。 □欢迎回应:shelun@188.com博客: 来源:南方都市报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