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李华芳:太湖水危机 长三角步珠三角后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31日11:46 中国江苏网
作者:李华芳(blog) 5月29日开始,江苏省无锡市城区居民自来水水质恶变,无法饮用,居民生活用水受到严重影响,纯净水成为抢购品。由于市民对水质变差的前因后果不甚了解,并且预期不明朗,一时间无锡水贵,供不应求。无锡已经启动应急方案,一方面公开信息,避免造成恐慌;另一方面加大市场上的纯净水供应。但对自来水水质变差还没有具体良方。 水是生命之源。一旦饮用水出现危机,就会造成巨大的社会不安,整个社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那么如此重要的自来水为什么会出现问题呢?初步的调查显示,水质变差的主要原因是从29日开始无锡市的水源水质受到污染。具体原因是水体富营养化,导致蓝藻爆发。而蓝藻中的毒素对人体危害极大,一份相关研究显示,太湖流域肿瘤发病率在全国遥遥领先。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太湖蓝藻爆发背后也是多种因素结合造成的。水体原本属于一个整体系统,任何方面的改变都容易导致其中某一些变量的变化,进而引发某种蝴蝶效应,最终酿成危机。闻博礼(Boris Worm)等人去年在《科学》杂志发表了一篇关于水体系统运行的文章证明:关注单个细胞或者物种或者经济个体,并不能深入了解一个系统的运作。这从科学角度启示了对太湖的治理途径,蓝藻问题需要从更宏观的视角加以审视。太湖治理的正确做法是保护整个流域的生态系统以维持其水质,而不是仅仅关注清楚蓝藻,甚至也不仅仅是关注无锡城一时的水荒。 深入来看,蓝藻爆发的原因主要是水体的富营养化。而造成富营养化的重要原因是单位水体体积营养物质(主要是指氮、磷等)负荷量超标。一般来说,总磷和无机氮分别为20毫克/立方米和300毫克/立方米,就可以认为水体已处于富营养化的状态。而富营养化问题的关键,不是存量水中营养物的浓度,而是连续不断地流入水体中的营养物的负荷量。持续不断的过量营养物质主要来源于农田施肥、农业废弃物、城市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而其中的污水中的氮分为有机氮和无机氮两类,前者是含氮化合物,如蛋白质、多肽、氨基酸和尿素等,后者则指氨氮、亚硝酸态氮,这些大部分直接来自污水,工业污水尤其严重。 从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来说,有两个方面值得重视的因素,第一是水体总量,第二是污染物流入量。在水体总量和污染物处于未超过临界的比例时,水体自循环系统利用微生物可以降解污染物,使水体处于安全的范围内。而当前太湖一来是由于干旱造成水体总量减少,二来是因为污染物持续不断的流入,累积起来破坏了原有的生态系统。两厢叠加使得无锡出现了水危机。 干旱与长江流域的水流量减少之间是正相关的,而污染物的持续流入恐怕与历史有很大的关联。改革开放以来,招商引资一度成为各地政府提高GDP的法宝,为了吸引投资在各种政策上都放宽限制,环境方面也是如此。经济增长建立在长期且巨大的环境代价之上,无锡水危机不过是一个集中的反映。这在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明显,事实上,在珠三角地区,东莞由于饮用水水质变差,已经向上游的惠州租赁水库蓄水,以解燃眉之急。但长期上依旧是头痛医头之术,而缺乏通盘考虑。 无锡目前提出要“引江济太”,炸坝引长江水入太湖,稀释水体中的污染物。这当然是一方面的考虑。但另外一面也要纳入视野,那就是减少污染物。实际上,早在今年1月人大会议期间,无锡市人大代表团就围绕“加强太湖水污染治理”进行了讨论,而且太湖水治理问题从国家“九五”计划开始就被列为“九五”期间重点水域污染防治计划,“十五”期间依然还在这一计划内。10多年过去了,太湖水治理不见进步,反而积重难返造成了目前的水质危机,是何原因? 长期以来,由于多头管理,跨部门冲突、跨地区冲突成为太湖流域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行政成本过高导致水体治理的收益反而被忽视了。而对于污染企业来说,《太湖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中要求进行清洁生产审核的无锡企业有313家,目前没有明确优惠政策,因此企业清洁生产的积极性不高。而监管和处罚力度也不强,难以对企业形成震慑。这主要是因为无锡的GDP需要这样的“污染户”来加以支撑。对于不少官员而言,是在污染和政绩之间徘徊,但由于官员的向上负责制,最终导致其不可能真正承担责任。这就造成了目前治理工作寸步难行的窘境。 由于太湖及其构成的水体流域涉及到不同省市,地区之间的行政目标并不在一条线上,因此协调起来更加困难。从整个系统看,光靠下游的治理恐怕也无济于事。江苏应加强与沪、浙、皖三省市的协调,流域治理需要跨省市并且要独立于省市的行政干扰,另外要树立“变局部生态修复或个别问题治理为流域总体治理”的思想。在污染已成既定事实的情况,也惟有积点滴之功,方能复太湖之美。(作者:李华芳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 作者声明: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