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SMG总裁黎瑞刚:你家里那台电视机革命了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05日17:36   南方新闻网
SMG总裁黎瑞刚:你家里那台电视机革命了
  SMG将节目打包卖给马来西亚的电视频道,打包在内的“好男儿”意外发现,自己在马来西亚居然也有众多粉丝 图/SMG提供

SMG总裁黎瑞刚:你家里那台电视机革命了
SMG总裁黎瑞刚

SMG总裁黎瑞刚:你家里那台电视机革命了
  2008年2月26日,SMG艺术人文频道获得纽约爱乐乐团访问朝鲜“破冰之旅”的国内独家直播权,这也是国内首家艺术人文频道,其前身是广告收益达2亿元的娱乐类频道 本报资料图片

  你家里那台电视机革命了 与SMG总裁黎瑞刚对话

  作者: 南方周末 朱强 发自上海

  烂剧浪费了多少钱?

  15000集绝对不是我们的成绩,是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的结果。

  南方周末:你在盘点2007年中国电视时有个观点,说中国没有电视,只有剧。

  黎瑞刚:当时说“没有电视只有剧”是表达一种对中国电视原创疲软,尤其是对原创节目样式匮乏的感叹。但话说回来,电视剧仍然是电视的核心要素。对全世界的电视台来说,剧都是一个主要元素,美国电视也是这样,美国没有我们这么多文艺晚会,但电视剧永远是电视台的核心。美国的主流电视频道主要有三样东西:电视剧、新闻及专题、季播类的节目。

  南方周末:2008年前东方卫视对电视剧的投资每年4000万元,为什么2009年SMG对电视剧的投入突然高达2亿元?

  黎瑞刚:东方卫视之前在买剧上投入不够,4000万能买什么剧,只能买些二轮剧,从来买不到新的独播剧。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节目预算不够,很多人奇怪SMG怎么会缺钱,这是因为我们盈利要上缴,同时在全面预算管理下,节目投入受到诸多制约。不过,这种状况正在改善,而且我们2009年的电视剧采购及制作成本将远远不止2亿元。

  这些年,中国电视最市场化的部分就是电视剧了,这是传媒改革与开放的结果,一定要大大鼓励,但这个领域也存在着很多问题。

  中国电视剧产量奇高,一年15000多集电视剧,应该是稳居世界电视剧产量第一,精品却不多。这个行业几千家大大小小的制作公司,一年能生产3到4部电视剧,已经是全国知名的大公司了,大多数一年一部或者两三年一部,全是小作坊,没有工业流水线。整个市场几乎都是个体行为,演员个体,导演个体,编剧个体,销售个体,质量难保证,很多公司有了上顿没下顿,这部赚了,下部就有可能砸进去了。

  中国烂剧浪费了多少钱?很多连续剧,砍掉10集,还更好看。

  南方周末:难道2亿元也买不到足够优秀的电视剧?

  黎瑞刚:产业化的市场模式对中国电视剧的发展非常重要。你看香港TVB这么多年,出产的电视剧基本维持在一个水平上,全年十来部剧,不可能部部都是年度大戏,但基本不会输得太惨,因为他们从编剧导演签约、艺人培训经纪到海内外发行,背后有一个产业链条,有一个销售决定生产的市场机制,有一个工业化的质量管理、流程控制、规模化生产、岛内外发行体系。

  美国更是这样,其电视剧是系列剧,每一集电视剧的成本可能相当于我们一部40集电视剧,所有的投入都浓缩在这45分钟里,每隔二三分钟就有一个情节突变,演员布景也是高投入。一个播出季,全美国也就最多十多部剧吧,万众期待,打遍全国,广告收入也非常丰厚,各台竞争你死我活。这就是所谓高投入高产出。到美国不光要看他们洛杉矶环球影城的旅游设施,更重要的要看他们这些像大仓库一样的摄影棚背后的市场运作机制。

  未来有几股力量会逐步发育成熟,一股是像比较大的民营公司,如果得到融资,进行市场重组,就可以规模化生产,另外一种就是电视台自身,现在不少电视台都开始关注自制剧,如果引入投资人,市场进一步做大,也会形成规模。电视剧下一步面临市场大大整合,15000集绝对不是我们的成绩,是资源没有得到优化配置的结果。就像我们现在全国上上下下有两三千个电视频道。

  为什么不能并台成网?

  造成这种节目品质不高或者说有时低俗化的因素是什么?有人说是竞争。我说这话太不负责任。竞争不是坏事,我们需要竞争。但问题是怎样的竞争,以及竞争带来的效果是什么。

  南方周末:现在全国省级卫视之间的竞争,包括与各地方频道的竞争,除了电视剧之外,是不是竞争策略上和过去有很大的不同?

  黎瑞刚:我觉得省级卫视之间的竞争,严格的讲最早发端于湖南,时间点大约是2003年前后。在此之前,各地并没有把相互之间的卫视当做什么对手,最早想明白的是湖南台,他们确定了娱乐定位,从一个地方性频道转向全国受众市场了。这使大家意识到:原来卫视可以拉动全国广告收入,原来中央台这块奶酪也可以动一下。各省级卫视过去都是几千万级别的广告收入,现在动辄就是几个亿,甚至更高。

  想明白的还有安徽,拿钱换最好的电视剧,换广告收入。再一个阶段就是2006、2007年,其他地区的卫视开始崛起。那时候出现了一系列节目,比如说娱乐选秀节目、民生新闻,传奇性、情感类的专题和谈话节目,等等。这些卫视都有较强的经济实力,新闻没有太大特色,也不在上面花大钱,而是大手笔买电视剧,有的手上还有几张娱乐牌或高收视率的栏目。基本上,砸钱买好剧,这几招下去都还管用。

  现在为了拉动广告,为了推高收视率,大家可以说是无所不用其极。某种意义上,好在有广电总局的控制,否则节目品质还会有更大的问题。

  南方周末:幸好有广电总局的控制?

  黎瑞刚:造成这种节目品质不高或者说有时低俗化的因素是什么?有人说是竞争。我说这话太不负责任。竞争不是坏事,我们需要竞争。但问题是怎样的竞争,以及竞争带来的效果是什么。

  我认为,某种程度上,这是现有广电格局形成的。我们长期以来“条块分割、四级办台”形成了资源高度分散,形成了全国各地大大小小、成百上千的电视台和频道。

  南方周末:竞争的理想状态是什么?目前电视台的跨区域收购兼并还是一个体制性难题。

  黎瑞刚:合理有序。良性竞争会形成行业整合和收购兼并,最后也许会形成几个电视网,形成覆盖全国的定位明确的专业频道和付费频道。中央媒体作为国家公共宣传平台,依然应该起主导作用,而且应该巩固加强,重大新闻节目和时段也可以各大网络联播。这样竞争还会有,但层次会高,资源向这些整合后的几个大网汇拢,就不会出现一大批低成本的电视剧相互厮杀,而应该是若干高投入、高产出的大制作在几个大电视网之间相互竞争。

  各地方台加入这些电视网,地方新闻还可以有,地方特色的节目还可以存在,但大制作的电视剧、娱乐节目就应该是全国联播。可现在的状况恰恰相反,每个台不论大小,都在为市场的一杯羹搏杀,而这些单打独斗的台投入资金又有限,再加上媒体职业操守的自我放弃,于是就可能出现节目庸俗化、低俗化、媚俗化的倾向。所以解决广电体制问题将是至关重要的。

  如果你的未来是把自己定位成加盟台,那你安心买节目,做好播出机构,这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你未来想做大做强,成为行业的整合者,你仅仅把自己定义成播出平台,拿着政府部门给你的播出牌照沾沾自喜,完全靠买来的版权过日子,是远远不够的。你一定要成为内容的王者。

  非主流媒体更有机会?

  我们可以常常听到,一些投资人和风险基金已经投资了某某国有媒体,但你是无法确切知道这背后的故事的。严格地讲,这些投资大多并不违法,却常常处于灰色地带,只是通过层层的法律结构,规避了一系列政策。

  南方周末:你认为目前中国主流媒体的产业价值被严重低估,那么资本介入广电行业的机会有多大?

  黎瑞刚:中国的文化产业、媒体产业与资本市场对接,这是一个渐进的趋势。所谓渐进,就是考虑我们社会制度特有的媒体意识形态属性、社会稳定和舆论导向功能与市场取向之间的平衡与结合,是用时间的磨合来换取发展的空间。媒体的产业属性、市场取向、资本意志不仅仅属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主义的媒体同样应该引导资本为主流价值观念服务。

  我赞成制播分离的提法,只是现在有口号,没有实在的做法,没有具体的路径。播出平台在相当长的历史阶段,不允许资本介入。但制作业、广告业,以及其他媒体衍生的产业链完全可以分离出来,进行市场化和资本化。

  大大小小的电视台、各色各样的媒体集团,都搞成“前店后厂”的自足自给的封闭模式,只是一堆堆小而全、大而全的作坊加门店是无法做大做强整个中国媒体文化产业的。电视台作为播出平台要开放,向自身的制作部门开放,也向社会节目开放,而国有电视台的制作部门剥离以后更要眼睛向外,向整个市场。媒体产业的潜力和优势就在于开放,在于确立主流价值导向之后的充分社会化。没有这种开放,仍然陶醉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资本不可能青睐你。

  南方周末:SMG对上市有何考虑?未来选择整体上市还是分拆上市的模式?

  黎瑞刚:整体上市还是一个比较遥远的话题,这里涉及媒体改革的一系列政策还没有走到这一步。目前,出版行业转制为企业,实现整体上市,已经启动,但广电要走到这一步还比较漫长。

  但我认为,不排除在完成制播分离以后,从事制作业务、广告经营业务和其他衍生经营业务的公司逐步实现单个板块的上市。如果SMG的制作和经营业务能够转制为企业,就应该是一个传媒控股公司,如今旗下的业务板块还要进一步加以整合,并且按照公司运营,可以全资拥有,也可以引入战略性的外部资本。这些独立的子公司只要条件允许、战略需要,完全可以对外融资,并且走上市道路。

  比如,生活时尚频道(CHANNEL YOUNG),第一财经、炫动卡通和哈哈少儿等等具备率先上市条件的资产和板块,在政策范围内已经能够直接面对市场的业务,可以优先剥离,独立上市,先在市场中间获得发展,将来有一天条件成熟,再谈集团作为控股公司的上市。

  这种模式在资本市场是合理的安排,只要你说得清楚关联交易的问题,把每个板块的业务定位和财务法律关系划清楚。全球一些最大的媒体集团有的就是这种模式,比如,新闻集团,母公司和下面的子公司都有上市,至于控股股东有时回购下面子公司的股权,甚至私有化,那是战略发展的需要。

  南方周末:如果上市直接融资模式是SMG未来的战略安排,那么在这个阶段到来之前,是否还会考虑其他间接融资的渠道?或者说,集团资金现金流充裕,不需要这种方式。

  黎瑞刚:中国目前的传媒状况,除了一些经济条件实在困难的地区的媒体,多数不存在现金流的问题。所以融资的目的不是为了活命,而是为了发展。

  上市是一种途径,而且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并不容易。我主张大胆拓宽多种融资渠道,电影行业出现的版权质押贷款是一种创新,同时,要加快研究和大力拓展股权融资的方式,引进战略投资人。十七大报告中说,文化产业要“培育骨干企业和战略投资者”,这一说法是高瞻远瞩的,极具想象空间。中国的文化传媒领域的改革,需要一批懂媒体政策、符合国家文化安全要求、具有专业运营能力的产业基金,或者叫私募股权基金相呼应配合。

  南方周末:被资本垂青,对媒体本身也是一种考试。

  黎瑞刚:资本与媒体嫁接,不仅仅意味着资金投入,还有资源,包括管理,甚至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国有媒体集团固有的弊病。

  每次参加有外面投资人参加的集团下属公司的董事会,我的精神状态就会提起来,因为要被别人挑战。一旦投资进来,董事会完全看数据,表现不好就要质问你,但这是好事,会逼迫我们按照市场原则行事,把业务做好,改变国企之中经常存在的人情化管理、考核模糊化、指标软约束。某个指标达不到,马上给你脸色看,管理团队今年年底奖金也没有了,甚至投资人就会把你的股权吃掉,市场经济是公平的。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相关阅读:

    SMG总裁黎瑞刚:上海能不能当华尔街

    黎瑞刚说电视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相关专题 南方周末 > 专题图集

更多关于 媒体 黎瑞刚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