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试验性蓄水”下的三峡沿岸
“原来每天监测一次,现在每天监测几次”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刘志明 | 湖北巴东、重庆奉节报道
把生活、工作与黄土坡滑坡联系起来,持续十几年,对任泽民来说,这并非是个意外。任泽民的身份是“湖北省巴东县黄土坡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部办公室”的监测员。这个办公室是设立在黄土坡滑坡上的一个群测群防点,共有6位工作人员,任是领班。
任泽民与同伴们对黄土坡滑坡的监测方法非常原始,不借助任何仪器设备,“比如发现了一条裂缝,就在那里设一个观测点,天天过去监测,看裂缝有没有变化,如果变化很快,就要采取措施。”
以前,任泽民是一位教师,后在巴东县信访办公室工作,1994年被抽调到“城关地区滑坡泥石流监测站”。1995年,黄土坡发生两次大型滑坡,任泽民回忆说,第一次发生在二道沟,一夜之间滑了下去,几栋房屋被毁,死了5个人。几个月后,不远处的三道沟再次发生滑坡,因为监测人员很早就发现了地表裂缝,没有造成伤亡。
这次成功监测,任泽民参与其中,他还因此获得国土资源部颁发的“地质灾害防治特别奖”。任泽民目前工作的这个办公室是在三峡工程开始蓄水后成立的,对黄土坡实行日夜监测,而试验性蓄水以来,监测加密,“原来每天监测一次,现在每天监测几次。”
“黄土坡问题”
黄土坡一度是巴东新县城的所在地。
黄土坡社区居委会主任周昊向《望东方周刊》介绍,这里原来只是一个小村庄,在老城向黄土坡搬迁的过程中,1995年突然发生上述两次滑坡,引起关注,1998年湖北省发文冻结黄土坡建设,“不能再添一砖一瓦”,新城建设西移至西壤坡。
作为巴东县曾经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黄土坡的发展机会稍纵即逝,周昊至今都唏嘘不已。他回忆说,县委县政府是在2003年才从黄土坡搬走的,在此前后,其他一些机关单位也慢慢搬走了。现在,这里只有县一中、县医院等寥寥几个企事业单位了,人口也从2000年时的3万人减至1.8万人,因建设冻结,只退不进,这里变得“脏、乱、差、穷”。
巴东县移民局向本刊记者提供的一份材料记述了“黄土坡问题”的由来。黄土坡位于巴东县信陵镇,因葛洲坝工程和三峡工程建设,巴东老县城将被全部淹没,1979年10月,湖北省建委同意巴东县城选定为距老城一公里的黄土坡,1982年后,黄土坡开始进行大规模建设,到1992年,县直单位大部分搬迁至黄土坡,县城初具规模。
1985年以后,原地矿部环境地质研究所、湖北省水文地质大队等单位围绕黄土坡地区地质问题进行一系列勘查论证,确认黄土坡属大型岩质古滑坡,2001年,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做的《巴东县黄土坡城区滑坡与塌岸勘查报告》说,“黄土坡滑坡由临江1#崩滑堆积体、临江2#崩滑堆积体、变电站滑坡、园艺场滑坡四部分组成,滑坡面积135.8万平方米,体积6934万立方米。”
湖北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院做的《巴东城区地质安全评价报告》则指出:“黄土坡地区环境地质条件复杂,各类崩滑变形体发育,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随着三峡水库蓄水位的上升,崩滑堆积体前缘将长期处于江水浸泡冲刷之下,在库水动力作用和大气降雨入渗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可能产生较大规模的变形破坏,进而导致滑坡体整体失稳,具有较大的潜在危害。”
治理的同时是搬迁
2002年~2004年,有关部门对黄土坡滑坡与塌岸175米以下工程进行了治理,巴东县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邓明早对本刊记者介绍说,“作为库区最大滑坡体,黄土坡的治理投入最大,近1.3亿元。”
治理的同时是搬迁,至于目前为何只搬了一部分,“黄土坡整体移民搬迁领导小组办公室”工作人员向家书向本刊记者解释说,“资金少,按照预算缺口1亿多,搬不动。”
向家书说,从2008年4月起,按照上级“减载搬迁”的要求,他们本来出台了一个5000人搬迁的方案,“企事业单位、地灾产生的危房住户、相对剧烈变形区内住户优先搬迁”,近期则又更改了方案,上级单位提出了“整体搬迁”的计划,而相关规划正在制订中。
“试验性蓄水以来,搬迁的形势越来越紧迫。”向家书说,“现在已经接近满库运行了。冬天满库运行,夏天则要泄洪,那个时候可能是最危险的,因为水蓄起来后,水有压力,滑坡还不容易动,到了泄洪腾库的时候,被水浸泡的滑坡,随着水位降低,就有滑下来的危险。”
就在本刊记者在三峡库区采访期间,2008年12月11日,在黄土坡东边不远处的红石梁滑坡出现“变形险情”,向家书说,“它就是蓄水浸泡导致的。”
因为地势较高,红石梁是已被淹没的巴东老城的遗留部分,那里曾是县委机关大院的所在地,即使这些单位已经迁走,仍有212户共700多人居住在那里。这里是一个滑坡带,也是一个群测群防点,经几年的连续监测,“整体上处于基本稳定状态。”
2008年12月11日下午,监测人员在红石梁变形体内发现一条新的地裂缝,12日上午又发现一条,“变形区房屋普遍有裂缝”,“变形加剧”。12日夜,滑坡变形区内涉及的14户64人“紧急避让”。
试验性蓄水以来,巴东发生的“险情”并不只此一例,本刊记者了解到,2008年11月上旬,长江北岸巴东段东口镇朱家店岩质滑坡就有“变形加剧”现象,“随时有下滑可能”,滑坡体内涉及的4户15人也紧急避让到安全地带。
本刊记者得到的另一份材料则显示了巴东县自试验性蓄水以来所面临的地灾形势,该材料说,“全县三峡库区蓄水共发现安全隐患37处,涉及642户2068人。”
棘手所在还是黄土坡。本刊记者在该社区采访时注意到,在每个大的路口,都树有一块“巴东县黄土坡地质灾害避险撤离路线示意图”,上面详细列数了一旦险情发生,各处居民应该撤离到哪块安全区域。这种示意图在黄土坡共有5块。
“原来我们在黄土坡设有71个群测群防监测点,汶川地震后重新做了调整,把那些几年监测都没有发现变化的点取消了,现在只有30个了。”邓明早说。
12月16日上午,在一位监测员的指引下,本刊记者察看了几处监测点,果然见到有一些墙体开裂,在位于临江2#崩滑体原县残联大楼的厨房里,据监测员梁灿富介绍说,2003年9月,在这个房间的地面上发现裂纹,这条裂纹每年有5mm~6mm的变化,现在则已经有170mm的宽度了。
居住在水库岸边的王永梅、谭永桂则向本刊记者讲述近日她们发现的异样状况,“晚上水静,船不走了,可以听到地下有石头坍塌的声音,咚咚地响。”出谭永桂的房门,不大的院子下面,就是深不见底的浩瀚的江水。
这些情况每天都会汇集到任泽民的“地质灾害应急抢险指挥部办公室”里,并在邓明早那里汇总,然后逐级上报。邓明早说,“因为处于三峡库区这样一个位置的关系,特别是试验性蓄水期间,出现任何一点状况,各级部门都会格外关注。”
手机短信每日发送数据
巴东县位于长江三峡下游西陵峡段,而在上游瞿塘峡段的重庆奉节县,地质灾害防治形势同样严峻。“奉节县的地质结构有其特殊性,点多面广。”奉节县国土资源局地质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邵小全向本刊记者介绍说,“截至2007年,统计的结果是全县有地灾隐患点601处,2008年以来,又新增22处。”
据邵小全介绍,对于奉节新县城所在地三马山的地质状况,存在着争论,有专家认为三马山是“局部失稳”,也有专家认为三马山是一个大滑坡,整个都不稳定。分布在县城范围内的这些地灾点,基本上都已经过治理,“从2009年开始,县里投入500万元,对新城地质再进行一番全面的勘察。”
三马山位于奉节老城以西十几公里处,经勘察确定,新城区沿江分布大小滑坡53处。老城从1999年开始往这里搬迁,到2002年,搬迁基本完毕。2008年的最后一个月,本刊记者在三马山看到,这里已是一个高楼林立、市容繁华的现代城区。
本刊记者在奉节县移民局得到的一份年终总结性的文件,详细描述了试验性蓄水以来奉节面临的地灾防治形势。这份文件形成于2008年12月20日,文件中提到,2008年10月试验性蓄水以来,“受试验性蓄水影响”,奉节移民迁建区内“先后发生了10余起库周坍岸沉降变形和少数局部滑坡险情”,“10个乡镇56个村129个社共1097户4606人的房屋出现严重的安全隐患”,“库周交通和基础设施严重受损。”
奉节县是三峡库区众所周知的“地质灾害博物馆”,地形地质条件相当复杂,三峡工程高位蓄水后,江水对岸坡的“改造作用”剧增,“水库诱发地震不可避免”,“目前已查明包括县城在内的塌岸、滑坡、冲沟等地质灾害点多达130余处,不同程度影响和危及近4万余人的生命财产及部分基础设施安全。”关于新县城存在的地质安全隐患,这份文件也有提及:“县城还有19处滑坡、39条冲沟、18.5公里的坍岸、98处60万平方米的高切坡没有治理。”
邵小全向本刊记者介绍说,试验性蓄水以来,奉节县的地灾防治时有险情发生,最惊险的一次是2008年11月10日发生的“土狗子滑坡”,这个滑坡位于奉节永乐镇永乐村大溪河左岸,是一个群测群防点,发现有险情后,涉及的72人及时搬离,离开当日,该滑坡体就下滑了。
设在奉节移民局办公楼里的“三峡工程试验性蓄水奉节安全稳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墙壁上贴着一张内容详尽的“奉节县地质灾害防治分布示意图”。工作人员张奎向本刊记者介绍说,奉节范围内所有的地灾防治点都在这个分布图上了,目前最受关注的一处是卧龙岗滑坡体,位于老县城东侧,有的专家作出判断是“这个滑坡迟早会滑下来”。
张奎说,卧龙岗滑坡体积庞大,大概有120万立方米,“如果滑下来,造成涌浪,会影响到附近的港口与码头。”他说,不久前巫山发生的一次滑坡,只有50万立方米,下滑造成的涌浪却有一二十米高。
对于卧龙岗滑坡体,张奎说,没人能确定它什么时候会下滑,也没人知道其下滑方式,危害程度究竟有多大,也没人能够准确判断。
试验性蓄水以来,张奎说,为能及时掌握相关情况,县防洪办以手机短信的形式,每天都会把长江水位的相关数据发送到全县工作人员手中。2008年12月23日这天,张奎收到的这条短信是:“今日长江8时水位是169.51米,水势为平。”
专业队伍驻守
在巴东,黄土坡社区居委会主任周昊仍很焦虑,因为居委会的房子在一次地震后,房屋出现裂缝,“住在这里不安心。”
无论是房屋开裂,还是路面有裂缝,这些都是通过肉眼就能观测到的状况。本刊记者了解到,在地方政府组织的群测群防工作之外,巴东还驻扎着一个“专业队伍”,就是“湖北省地质灾害防治中心巴东工作站”,他们负责三峡库区湖北段地质灾害的专业监测,从2003年前后开始在巴东设点,目前有9位工作人员。
工作站负责人吴书文在接受《望东方周刊》采访时介绍说,他们共负责监测41个滑坡体,其中28个在巴东,其他一些则分布在秭归县与兴山县。这种监测要用GPS定位仪、测斜仪等专业仪器,每个月出一组数据,察其变形状况。
黄土坡滑坡体也在这个工作站的监测范围之内,吴书文介绍说,通过监测,发现在组成黄土坡滑坡体的4块区域中,只有1#崩滑体“有蠕动变形状况”,“其他几块还好。”1#崩滑体的这种变形是从2004年开始的,吴书文说,在2003年三峡水库蓄水前,黄土坡的治理已经完成,后来出现的这种变形与蓄水有关,“水位涨到135米的时候,它就开始变形了。”但是,这种变形是缓慢的,并不影响居民的安全,“只是地方政府反应比较激烈,觉得变形比较大,这是因为他们要治理黄土坡,要争取资金,要保证万无一失。”
“巴东地质灾害的‘易发指数’是三峡库区湖北段4个区县中最高的。”巴东县国土资源局总工程师邓明早说,“巴东3000多平方公里的国土面积,11.7%是灾害体分布区域。”与重庆段所涉区县相比较,这也几乎是最高的。本刊记者了解到,在地灾防治方面,国家向巴东县先前的投入“累积起来,估计已有8个亿”,这些资金早已使用完毕,新出现的各种问题的解决,依赖的还是资金投入,这自然成了地方政府急迫争取的事。
一直做基层监测的任泽民更能感知地方政府的这种急迫的态度,他的家现在西壤坡新城区,更多时间是在黄土坡这块“令人揪心”的土地上生活,而他负责的这个有如一根敏感触角一样上通下达的办公室就设在黄土坡的高处,推开窗户望出去,可以望见窗下不远处的一汪大水,时而可见船只在平静的水面上隆隆驶过,那里,早前是青翠险峻的深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