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8人10天建起昆仑站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15:10  外滩画报

  “临近顶峰的登山之路越发陡峭,雪地车只能往返数次。为了弥补‘破冰’耽误的时间,科考队员最多一天来回跑了20 来个小时。”李院生说,那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现在回想起来都会觉得后怕。

  1月18 日,经过十九天的艰难跋涉,在损失了四辆雪地车后,队员们终于安全抵达昆仑站建址地:冰穹A 地区。

  28 人10 天建起昆仑站

  从1月18 日登陆,至1月27 日昆仑站建成,28 名队员仅仅花费了10 天时间,就建成了一座总面积达348.56 平方米的“小旅馆”,他们究竟是怎样做到的?

  李院生解释说,早在科考队出发前,昆仑站的总设计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的博士张翼,就已按照发电舱、卫生舱、生活设施和保温设备等,分门别类装进集装箱,组装了昆仑站的“雏形”。到达后,队员们只需以搭积木的方式,把这些装备拼接起来,即可完成大体建筑。

  其中,最为艰巨的任务,就是为昆仑站加一个结实的钢制底座。为了防止冰雪覆盖,队员们必须将整座站的底座架高在1.5 米处。在零下40 摄氏度的工地现场,队员们拿着螺丝刀、钳子等工具的手,很快便不听使唤,甚至麻木到无法感知工具的存在。

  昆仑站的内部设施类似于普通小旅馆。室内设计与家具多采用温暖、艳丽的红色及咖啡色。整个建筑按照功能分为住宅区、活动区和保障区,其中宿舍共10 间,每间约5 平方米,摆放着两张上下铺的木床,其他如医务室、浴室、厕所、发电机房、制氧机房等一应俱全。

  在从南极内陆返回地处南极边缘的中山站途中,李院生带领队员每2 公里进行一次冰雪采样,并设定道路标签。一路上,队员共采样600 多次,这也是历次内陆考察中返回时间最长的一次,一条长达1200 多公里的“中国南极内陆大通道” 由此诞生。“从今往后,科考队员终于在南极内陆有了家。建成的昆仑站能满足25位队员整个夏季的科考工作,5 年后则将改进为常年站。”李院生表示,昆仑站的二期工程将从明年开始。

  寻找世界上最古老最高质量的气候记录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罗宾。贝尔曾表示,“冰穹A 地区是天文学研究的天堂。”

  冰穹A 地区是世界上最洁净的地区之一。这里没有尘埃,更没有生物,方圆上千公里都是无人区,恍若与世隔绝。由于太干净,这里的阳光紫外线都没有尘埃的反射,而是全部直射到地面。“因为紫外线直射在皮肤上,刺得人生疼,越用手抓,越容易留下黑黑的印迹。”记者面前的李院生,皮肤黝黑且微微发红。

  “昆仑站所在区域,是国际天文界公认的地球最佳天文台址,每年有3 到4 个月的连续观测机会。”杨惠根向记者透露,随着昆仑站的建成,其周围的天文设施已经在酝酿之中。“我们打算在昆仑站架设一台哈勃望远镜。不少天文学家预计说,它的功能堪比‘太空望远镜’。”

  此外,昆仑站还将是地理学家和生物学家的天堂,科学家有望在此钻取到超过150 万年的冰芯。

  “南极内陆的积雪是垂直累积的,每年都在不断加厚,而冰穹A 又是内陆制高点,估计累积的冰雪达到100 至150万年。”杨惠根告诉记者。通过研究万年“冰芯”内的颗粒物质,科学家们可以还原当年冰芯形成时的气候,“那将成为世界上最古老最高质量的气候记录。”

  此前,人类在南极地区获得的世界最古老的气候记录,是80 万年。李院生表示,下一次进军昆仑站的科考队员,将开启冰芯挖掘工作。“目前,全世界对于‘全球变暖’问题存在很多争议。许多认同该观点的科学家,苦于找不到足够年份的气候证据,来证明他们的主张。或许在不久的将来,昆仑站就会成为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佳发言人。”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昆仑站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