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西藏商报总编:消除对西藏的误解媒体需承担责任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4月27日20:20   新浪嘉宾访谈
西藏商报总编:消除对西藏的误解媒体需承担责任
西藏商报总编辑陈军

西藏商报总编:消除对西藏的误解媒体需承担责任
新浪网新闻中心总监周晓鹏与西藏商报总编辑陈军交谈

西藏商报总编:消除对西藏的误解媒体需承担责任
西藏商报总编辑陈军接受新浪网独家访谈

  2009年4月14日下去18:00,新浪网与中国西藏新闻网联合在西藏日报社独家对话西藏商报总编辑陈军。陈军总编辑介绍了西藏商报的发展历程以及西藏媒体产业发展状况。以下为访谈实录:

  精彩摘要:

  “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当时西藏的市场开始出现投资热,整个市场信心爆棚,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依靠广告生存的商业危机也得到了缓冲,有了一个生存空间。所以很多时候人做事取决于一个大的环境,大的一个环境决定了你能够做什么”

  “都市报的广告实际上就是一个城市经济的晴雨表”

  “在西藏的媒体市场上来说,目前仍在一个早期快速增长的通道当中,就是说我们还没有做到极限,我现在来看我们大概仍有三分之一的市场,这个增量我们还没有挖掘出来”

  “人永远是第一位的……我觉得人需要一个职业的尊严。这种职业尊严,包括职业发展的机遇以及相对体面的收入,就是能够支撑一种体面的生活。人才需要机会,人才也需要养,这是我们的主导原则”

  “都市报的发展能力要跟当地社会相匹配,跟社会发展的阶段、阅读受众的接受能力以及市场规模相适应,这个匹配是非常重要的”

  访谈实录:

  主持人:各位新浪网友大家好!欢迎您来到新浪访谈间,我们今天来到了西藏日报社,今天非常荣幸的请到了西藏商报总编辑陈军,陈总你好。

  陈军:你好,陈芳。

  主持人:我们知道陈总之前是在中国人民大学读了7年的书,92年来的西藏。

  陈军:对。

  主持人:当时出于什么想法到西藏来工作?能不能简单的给我们介绍一下您的工作经历?

  先后在昌都阿里那曲做驻站记者

  陈军:我是1992年从人大国际关系学院毕业以后来到西藏的。当时来西藏的想法我想和现在的80后的年轻人没有太多的差别的,当时我刚刚毕业,没有什么负担。就觉得应该到西藏来经历一下,我最初的选择就是这么简单。

  来了以后,选择在西藏日报工作,在西藏日报做了两年的夜班编辑,然后自己觉得应该到西藏各地走一走,就要求当驻站记者。于是从1994年到1999年,我先后在西藏东部的昌都地区、西部的阿里地区、北部的那曲地区当过驻站记者,对西藏各地做了一些了解。1999年8月以后,西藏日报社开始创办西藏商报,当时我进入筹备组,以后一直在做商报,副总编辑,

  2001年到2004年在人大社会学院再次进修研究生,回来以后就成为商报的总编辑,一直到现在。

  主持人:你刚才说去了很多地方,感觉那些地方也还是蛮苦的,做驻站记者。

  陈军:外部对西藏的了解,只是觉得高寒气侯,觉得特别的冷。实际上,它的地理面积非常大,西藏各个区域的差异是非常大的。拉萨所在的拉萨河谷,以及日喀则所在的藏中河谷地带,是一种农业形态;东部昌都地区,实际上就是我们在地图上所看到横断山脉地带,是一个高山大河纵横的地方,气侯其实也是比较温和的;西部阿里,大家都从孔繁森的事迹报道当中知道的阿里,阿里是一个条件比较艰苦的地方,它属于中亚高原的腹地,非常的干燥,但那里有很多文化方面的东西还是很有意义的;北部那曲地区是一个高寒牧区草场,从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的话,我一直认为在北部那曲地区实际上是工作条件最艰苦的,海拔4500多米,整个是夹在唐古拉山山脉、念青唐古拉山脉之间。冬天两山脉之间的冷空气和压力下,生存环境比较艰苦;东南部林芝地区,海拔2000-3000米,那里的气侯条件是非常好的。总的来说的话,在西藏有很多适合人类生存的地方,否则它不可能孕育一个非常好的文明。我一直认为一种好的文明,在北部、藏北高寒草原地带实际很难孕育。真正的文明一定是需要有一个好的生存条件,再加一个河谷地带,拉萨和日喀则,包括山南这种藏中河谷地带应该是适应人生存的。

  早年驻站记者的经历让自己时刻处于从容状态

  主持人:那您在这些地区做驻站记者的经历,对您今天的事业有着怎样的帮助?

  陈军:说实话,西藏城乡差别在我92年进藏时还是比较大的,当时拉萨城市化进程做的比较好,但在基层农牧区,尤其像我们作为一个省报的党报记者经常要下乡的,下面的环境相对要艰苦一点。整个这样一个过程经历对我来说:

  首先,是一种审美的感受吧,因为在西藏,这里有很多吸引大家来旅游的要素。

  其次,从个人的性格特征打造来说,我是长在江南,学在北京,到了西部以后这个经历会让你西部化,会感觉性格西部化,会有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而早年我是追求精致、闲适生活的,如果有条件的时候,我现在仍然喜欢,但从另外一方面来说,如果你在西藏呆长了以后,你经常在这里走来走去,作为一个职业记者在基层走来走去的时候,你会觉得生活的选择变得非常宽。现在我一直认为在很多地方,在哪里我都可以在一种比较从容的状态当中。那么后来的职业生涯当中,我们进入市场以后面临很多压力,这种压力有时候真的是让人非常疲倦的一种事情,但当我回过头来想想自己早年的经历,会觉得无所谓。

  西藏商报创刊十年:从50万到2000多万

  主持人:您是西藏商报创办的人之一,当时基于什么样的想法来创办这样一份报纸的?目前在西藏媒体产业中处于一个什么样的地位?

  陈军:西藏商报是2001年1月1号开始发行的,从筹备到今年正好是十周年。当时的情况是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实际上在省报集团下都有至少一张以上的都市报,这是一种市场的选择,也是和市场条件的发展有关系的。当时西藏日报社党委就在讨论,我们西藏日报已经办了四十几年了,除了西藏日报“汉文报”、“藏文报”这两张报纸以外的,一直没有别的报纸品种,于是就向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申请。实际上当时都市报的办报热潮已经过去,已经开始限制这种刊号了,但当时考虑到西藏的特殊性,还是批了“西藏商报”这样一个刊号。99年8月份开始筹备,2001年1月1日创办,当时带领我们创办这家报纸是西藏日报的副总编辑孟晓林,现在他是我们西藏日报的总编辑了,说实话启动的时候是非常艰难的,当时我们有一个做了一个简单的平台,当时西藏日报是投入50万块钱,才创办了这张报纸。

  主持人:当时投入50万。那现在咱们这个商报的市场规模是多少?

  陈军:市场规模我们在两千多万。

  主持人:咱们商报在整个西藏媒体行业中处于一个怎么样的地位?

  西藏媒体中唯一一家完全脱离财政扶持的媒体

  陈军:应该说从创办初期开始,我们报纸就采用了内地都市报的运作模式。在此之前西藏所有的媒体都是依靠财政补贴的,但西藏日报希望用它的综合资源条件,能够进入市场。所以我们在管理体制、财务等整个框架方面都是和内地都市报高度相似的。因为西藏当时的社会经济环境,早期发展还是非常困难的,2005年以后我们开始进入一个市场的爆发成长期,从那以后处于逐年走好这样一个态势。目前为止我们应该是西藏媒体当中唯一一家完全自主运营、滚动发展,完全脱离财政日常运营层面扶持的这样一个媒体,但这也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在西藏主要是一个社会经济环境的制约,对媒体有很大的制约,那么我们可能只是因为在制度的彻底性上走的稍微好一点,也是经过多年发展走出来的。

  西藏商报每年有400-500万的利润

  主持人:你刚才说咱们商报已经摆脱了财政的支持,那咱们现在每年的盈利大概有多少?盈利的模式又是什么?

  陈军:我们每年的利润率大概是在20%。就是一年有400万到500万的利润。

  主持人:咱们的盈利模式主要都是什么呢?

  陈军:就是和内地都市报的盈利模式是一样的,我们靠建设内容信息服务质量,然后扩大发行,在发行上赔钱,通过广告市场拿回钱来。那么西藏的都市报为什么说近几年才走好?我一直认为这是一个天时。上世纪90年代在西藏工作的时候,当时西藏整体的社会经济发展环境还没有进入一个完整的市场体系。如果没有一个充分的市场,没有市场主体,没有商业企业愿意推广品牌广告,实际上媒体走商业化运营是没有空间的。从西藏日报选择创办西藏商报的这个时期,2000年以后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时期,这里有一些历史条件, 1994年第三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以后,包括后来西部大开发政策,包括以后的第四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实际上在这些年当中,国家对西藏做了大规模的投入,这种投入,为西藏的道路建设,城市建设构造了一个商业生存发展的基础。事实上就是说我们西藏商报在进入市场的时候,也恰恰是西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开始启动的这个时期。

  最初我们商报走的比较困难,我回顾了一下到底是什么原因?主观原因,从我们操作者来说的话,我们刚刚开始创办都市报的时候,信息封闭,跟外界的媒体联系比较少,事实上我们并不太清楚都市报运作的真正规则、管理程序、新闻价值取向,这方面我们创办初期的时候不是非常清晰,这是我们操作难的一些原因。

  还有一方面,主要是西藏当时还是在刚刚升起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从2005年开始可以走到一个比较常态的局面呢?我们2005年实现了经营持平,整体进入到一个快速通道,从2006年开始实行盈利,这个是跟长期的市场培育、青藏铁路所带来的一个引爆点有关。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通车,当时西藏的市场开始出现投资热,整个市场信心爆棚,在这样的过程当中,我们依靠广告生存的商业危机也得到了缓冲,有了一个生存空间,所以很多时候人做事取决于一个大的环境,大的一个环境决定了你能够做什么。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西藏商报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