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大学生更关注现实问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5月04日12:31   《瞭望》杂志

  大学生关注现实问题

  大学生对社会现实问题十分关注,而复杂的现实问题又给大学生思想成长增加了不确定性。一些学生对重大问题的看法存在模棱两可或无所谓的态度,或认同度偏低。

  在回答“我国现行政治体制中你最关心的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民主选举制度)”这一问题时,“基层民主选举制度”受到的关注度最高,四个学校均有50%以上的受访学生关注这个选项。关注度次高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对另外两个选项的关注度明显偏低。

  腐败等现实问题也影响着大学生对党的看法,在回答“你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如何评价”这一问题时,60%以上的学生认为党能够领导国家走向富强,但不少学生同时认为,腐败问题严重影响党的形象,也有20%左右的受访学生回答“说不清楚”,不愿意说出具体意见。

  在回答最不满意的社会现象选项时,多数大学生选择了“贫富差距”和“腐败”。

  在回答“你认同以下哪些政治价值观”这一问题时,受访大学生对“生存权和发展权、民主自由、监督权”等认同度较高,而对“共产主义、集体主义”等选项的支持度较低。

  正在蔓延的国际金融危机也给大学生思想带来较大冲击。他们在密切关注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表现的同时,十分关心自己的就业问题。在回答“你认为我国能够成功突围国际金融危机挑战吗”和“金融危机对你造成实际影响了吗”两个选项时,多数受访大学生认为“国家只有谨慎应对才能走出困境”,并且表示金融危机“对我未来就业相当不利”。本刊记者在调查中感到,金融危机影响下的大学生普遍存在一定的焦虑心理。

  对敏感政治事件感兴趣

  本次问卷调查一定程度上了解到当代大学生对敏感政治事件的思想认识。调查设置了“你对取缔‘法轮功’10周年怎么看?”、“你对‘藏独’事件怎么看”等问题。从回答看,当代大学生群体对敏感政治事件的认识符合主流价值观。关于取缔“法轮功”,98%的受访学生表示“应该取缔”,多数学生还表示“自觉抵制‘法轮功’”。关于“藏独”事件,受访大学生全部支持中央维护西藏稳定的政策,一致认同“藏独”是分裂国家的行为,部分受访学生表示大学毕业后主动到西藏工作,去亲自体验西藏的变化,增强对民族政策的认识。

  在与大学生的交流中,少数大学生坦言他们在网上看到敏感政治事件,自己的思想会产生一定的波动,但仅限于思考层面,并不是要去支持所谓的“新观点”。

  一些大学生说,改革开放以来社会思想存在较大的弹性空间,有不同意见可以展开讨论,但“新观点”不存在一边倒的支持力量,而主流观点比如社会和谐、稳定、共建共享、以人为本等存在广泛社会认同。

  参与问卷分析的南京大学教授林闵钢说,大学生对涉及群体自身、国家利益、民主自由的三类敏感政治事件最为关注,这符合大学生的思想特点,经过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大学生认知国家和社会的能力在不断提高。孙楚航说,从大学生回答问卷的情况看,他们对敏感政治事件的认识和态度总体是稳定的,这有利于社会风险的防范。

  希望在知情中提高辨别力

  一些大学生对敏感政治事件提出“想进一步了解”的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四所学校超过四成的大学生表示“想了解有关具体情况,但没有渠道”,还有20%左右的大学生表示“偶尔通过境外书籍和网站了解一些信息。”部分受访大学生说,由于缺少更多的正面信息可了解,所以境外网络传播的信息就显得很吸引人,但这类信息基本上都是负面的。也有少数大学生反映,个别经历过历史事件的人偶尔会向大学生说起当时的情景,甚至拿出当时学生制作的各种宣传资料。

  陆晓文说,在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节点上,大学生的信息需求容易被激活,比如今年对相关历史信息需求就会比正常年份强烈一些。对这个情况学校和有关部门应积极采取应对的办法。

  受访大学生的另一个关注点是近年来接连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多数学生表示对群体性事件的了解基本上是通过网络,一些学生还积极参与网上讨论。部分学生坦言,由于缺少更完整的信息,从感情上往往容易倾向群众,而对涉及的党委政府表示不满,但从事后披露的一些细节看,地方党委政府其实是做了大量的工作。类似的事件大学生群体都十分关注,但学校的课堂很少能接触到这类信息。

  参加调查的大学生认为,大学生虽然主要精力是放在学业上的,但是他们生活在真实的社会中,所以非常希望有关课程中多增加一些群体性事件的案例,提高对敏感性事件的思想辨别力。

  调查表明,越是信息透明的重大事件,大学生的感受和评价越积极。比如去年的汶川地震和北京奥运会,学生获取事件信息全面,四所学校超过95%的受访学生表示,经历这两个重大事件后,自己增强了对党和国家以及生活的热爱,而且终身受益。

  有效构建思想成长“主渠道”

  一些教育界人士认为,在看到大学生政治思想总体积极健康的同时,也要看到受到各种不良信息的干扰,部分大学生存在消极的心态或思想疑虑。

  比如在回答“你对中国共产党执政如何评价”这一问题时,超过三成的学生表示“说不清楚”;在回答“你对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怎么看”这一问题时,少数学生表示“跟自己没关系,无所谓”。

  上海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萧功秦等参与问卷分析的学者建议,可以从三个方面引导大学生思想成长。

  一是充分利用重大纪念日和重大成就节点,推进参与式教育。南京大学教师张海波说,去年改革开放30周年,很多高校让大学生依托社团走出校园进行与改革开放有关的访问或观察,并与暑假的社会实践结合。据有关学校统计,去年暑期大学生社会实践参与率最高,报告的质量也最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改革开放30周年纪念给了大学生很多感触,这是对大学生思想成长的一次生动教育。

  因此,像五四运动90周年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纪念等重大政治活动,可以拓宽大学生参与渠道,通过寻访先辈足迹、校园辩论赛以及到基层党委政府挂职锻炼等方式,增加大学生对国情的认识。

  二是提高高校政治课对大学生思想成长正面影响。一些接受调查的学生反映,现在不少学校的政治课是由刚毕业的年轻教师来上,这些老师社会阅历少、理论功底较弱,讲政治课时基本是从书本到书本,缺少生动性和针对性。一些学生认为,部分学校尝试聘退休的副省级领导干部到学校作政治课辅导,是个有效办法,学生比较愿意听这些在党政部门工作过的人来讲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政治生活。学生建议多聘些这类“政治辅导员”。

  三是引导学生辨别网络信息。专家建议及时披露相关正面信息,以正面信息抵制负面信息的侵扰,特别是在一些敏感问题上,防止负面信息先入为主影响大学生思想。

  同时,孙元明说,很多大学生十分依赖网络信息,甚至排斥其他信息渠道,容易形成“网络政治思维”,如可以“任意表达”等。高校应运用讲座、论坛等方式,有效矫正大学生网络意识和行为,引导大学生辨别网络政治信息,增强自我判断、自我控制的能力。

  四是积极回应涉及大学生切身利益的问题,千方百计解决大学生最关心、最直接的学业、就业、生活困难等现实问题,理顺他们的思想情绪。□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大学生 政治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