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5月7日四川省公布的信息,5·12大地震使四川新增孤儿630人。
对于这些孤儿,民政部门采取了亲属代养、集中安置、单位家庭助养、社会收养及转移安置等多种安置方式。四川省民政部门表示,全部孤儿均已得到妥善安置。
根据相关政策,地震孤儿每月会得到600元的生活救助,直到18岁,政府部门为他们提供免费接受教育的机会。同时,孤儿成年后的住房和就业保障也在帮扶计划之中。
在一系列救助政策下,孤儿的生活得到相对保障。不过,记者调查发现,灾后环境也使问题出现。
同为灾民,部分代养孤儿的亲属难以为孤儿提供正常的生活环境;隔代抚养者,面临年龄差距和教育问题;残疾孤儿与健康者相比,难以得到更多关爱;而福利机构的基础设施损毁严重,接纳能力和能提供的条件有限。
孤儿能否得到温暖和健康的环境,与之对应的,是民政部门的努力。
□本报记者 贾鹏 四川报道
地震孤儿灾后的多面童年
年轻的王晴刚走进楼道,就被12岁的赵亮(化名)发现了。
赵亮腾地从长椅上站起,盯着王晴身后的记者,凝视片刻,径直迎上来。 “老斯(师),我晓得啦,他斯(是)你娃儿吧。”说完,如释大惑般地笑。
他刚刚坐的长椅上,还有10多个孩子,正盯着特护员手里的食物。
这是4月28日,位于梓潼县的绵阳市儿童福利院。
副院长王晴说,赵亮的父母在地震中遇难了,他和读初中二年级的姐姐成为孤儿。姐姐被送去山东日照安康家园了,而赵亮患有癫痫症,只能被当地政府安置在福利院。
绵阳市儿童福利院内共有10名地震孤儿,他们只是地震产生的孤儿群体的一小部分。更多的孤儿被亲属代养,也有极少被社会人士收养。
虽然得到民政部门的救助,但无论是孤儿自身健康条件的差异,还是同为灾民的抚养者的生活,都直接影响着孤儿的生活质量。
代养之忧
同是受灾的环境
4月25日,72岁的邱汉全背着外孙在板房前来回踱步,不停念叨,哄外孙。
外孙叫陈禹宇,1岁半,是大女儿的孩子,大女儿和女婿都在地震中遇难。
“他是北川最小的孤儿”。如今,邱汉全和老伴带着外孙住在绵阳市永兴镇一间不满10平方米的板房里。
老人没有生活来源,日常开销要靠小女儿帮忙。
尽管如此,他仍不愿把陈禹宇送养,“他是我女儿的骨肉,女儿没了,我更不忍心把他送走”。
“我手脚不利索,经常把奶粉冲得太浓或太稀。”邱汉全的老伴说,岁数大了记忆力减弱,有时甚至忘了看保质期。
一日三餐更让老人头疼。老两口粗茶淡饭,但1岁多的陈禹宇适应不了,有好吃的勉强吃几口,不好吃的,怎么哄都不吃。
老人曾尝试连续半个月给孩子做好吃的,但后半个月连维持温饱都有问题。
饮食之外,邱汉全还担心外孙的教育问题。他说自己和老伴都没文化。
他更担心的是自己的年纪。他说,再过10年即使自己还活着,也没力气照顾外孙了,而那时正是陈禹宇需要管教的时候。
跟1岁多的陈禹宇一样,11岁的雷刚和9岁的雷胜也是地震孤儿,也是被亲属代养。代养者是他们的叔叔。
地震中,叔叔的妻儿遇难,重组家庭后,其妻吴翠华带着11岁的女儿,如今吴翠华怀孕了。
叔叔雷先生说,为了照顾三个孩子,他和妻子都没找工作。尽管政府每月给孤儿600元的救济金,但对于他们来说捉襟见肘。
“亲属有抚养孤儿的优先权。”北川民政局救灾救济股股长王刚说,民政部门也倾向于让亲属代养孤儿。
北川地震新增166名孤儿,除10名智障孤儿被送到儿童福利院外,其余均被亲属代养。但因大多数亲属也是灾民,生存环境简陋,即使在政府为孤儿提供救济的情况下,孤儿的生活质量仍然堪忧。
初始隔阂
孩子的心事
“叫她吴娘。”4月26日,被问到如何称呼吴翠华时,9岁的雷胜小声说。
雷胜说,吴娘对他很好,每周都去学校接他们回板房,帮他们洗衣,还会做饭菜给他们吃。返回学校时,吴娘还给零花钱。
但雷胜还是害怕,怕吴娘生娃后不再对他们好。
雷刚说喜欢跟叔叔与吴娘一起过周末,不过具体喜欢什么说不上来。
说起学校的生活,他兴致勃勃。他喜欢学校外5角钱一包的糖果,喜欢在学校食堂和同学“抢”饭吃。
“他们回来很少说话。”吴翠华说,她知道这对孤儿的心思,他们对新家还有隔阂。她说自己会督促孩子学习,希望有点家长的影子,但两个孩子依然很“客气”。每次吃饭他们都搬椅子背对门口坐,“心事挺重的”。
与雷胜、雷刚他们不同,在儿童福利院的赵亮,对学校产生了厌恶。
老师把赵亮安排在一所普通小学读三年级,问题随即出现。上课时赵亮会突然哭嚎,嚷着回家。而癫痫病也经常在课上发作。
去年底,赵亮为自己做了个决定,退学。
“说什么也不读了。”王晴说,老师们劝他,不上学就没文化,长大了只能拉三轮、擦皮鞋。“拉三轮就拉三轮。”赵亮不在乎。
退学后,赵亮和另外两名智障地震孤儿住在一间宿舍。每天,他们会按时被老师叫醒,吃过早饭后上简单的文化课。午饭过后,进行康复训练。
“如果有个家,赵亮还有接受普通教育的希望,现在他已经回不到正常的生活轨道了。”王晴说,赵亮经常想念被送去山东的姐姐,不想留在这里生活。
心有意愿
智障儿的苦恼
几乎每天,赵亮都会向老师讲述自己的家庭背景和震前经历。据王晴讲,他的父母遇难前,一个在电力公司工作,一个是教师,家庭条件还不错。
赵亮不与其他孤儿交流,他认为自己见多识广,只与老师有“共同语言”。
但有一件事,挫伤了他的自信。
3月的时候,福利院里的一名健康的女孩被领养走了。赵亮见了,很失落,每天都说想回家,想爸爸妈妈,想被领养。
“他若无其事地说,像是背台词。我听了很伤心。”王晴说。
据王晴讲,10名智障地震孤儿中,赵亮和另两名孤儿意识相对清楚,知道自己的身份和来历,其余7名孤儿有的年纪太小,有的严重智障,被送来时已没有了身份。
福利院统一为7名孩子取姓“白”,与他们的家乡北川的“北”谐音。
“地震后我们接到数百个想收养孤儿的电话。”王晴说,但每个收养者都想要健康的孤儿。
绵阳市民政局救灾救济科科长李才说,他理解那些想收养孤儿者的心情。任何一个想收养孤儿的家庭,都是想把孤儿作为家庭一员,“他们对领养很重视,当然希望领一个健康孩子。”
根据四川省民政部门提供的数据,目前有12名地震孤儿被个人收养。因收养信息属隐私,民政部门未透露12名孤儿的去向。
对于无人愿领养的智障孤儿,民政部门为他们提供永久的安置救济。不过,李才说,这种救济只能满足最基本的生活保障。
基础修补
待完善的福利机构
去年地震之后,地震孤儿的救助,一直被民政部门重视。
根据民政部与四川省政府共同制定的救助安置意见,对地震孤儿实行亲人代养、集中安置、家庭助养、社会收养、转移安置等办法。同时明确,对因灾造成的孤儿、孤老、孤残等三孤人员每人每月补助600元。
对于救济金的发放,通过专门的账户进行。孤儿会一直被救助到18岁。
而对于代养孤儿的家庭也有对应政策,例如纳入城乡低保和农村五保,并对地震孤儿实行免费的教育政策。
不过,对于被集中安置在福利机构的地震孤儿来说,救济尚显薄弱。
地震之后,灾区福利机构的基础设施遭到严重破坏,三孤人员的安置已让仅存的福利机构趋于饱和。
绵阳市民政局救灾救济科科长李才也表示,地震让全市13所福利院受到不同程度的损毁,“否则北川的10名孤儿,也不会安置到梓潼的福利院。”
他说,按照福利院的要求,男性孤儿年满16周岁就要离开儿童福利院,回到原籍的孤老院生活。但目前北川提供不了多余的安置空间。
目前,地震中被损毁的福利院,均需要维修加固甚至重建,而重建资金严重不足。
李才说,地震也让民政机构缺少专职和兼职的工作人员,乡村也没有专门的民政助理员。
同样的问题,在位于梓潼的绵阳市儿童福利院也出现了。
副院长王晴说,地震让福利院的大量设施遭受损毁,维修费用预算得20余万,但因体制原因,院里没有这么多资金,“我们现在还欠施工队的钱。”
而儿童福利院同样存在工作人员紧缺的问题。王晴说,院里目前安置了78名孤儿,配备的工作人员应有30人,但全院目前只有18名职工。“为了完成日常工作,我们只好找临时护工,但不是长久的办法。”
对于福利机构的窘境,李才表示,尽快修建新的社会福利机构已迫在眉睫。
4月30日,来自四川省民政厅的消息,已在着手解决这一问题。
民政厅社会福利处处长叶路介绍,民政部和国家发改委的“蓝天计划”在四川省已初见成效,目前全省10个市州已有完善的儿童福利院,到2010年,另外11个市州的儿童福利院也将建好。
同时,随着四川省民政厅“幸福家园工程”的进展,到2010年,全省181个县计划建设的国家级社会福利院也将完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