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子再孕 情何以堪
4月,绵安公路两侧,灾后重建工作忙碌进行。地震中失去女儿的张小琼,轻抚着隆起的肚子,坐在板房里和邻居拉着家常。
距离汶川地震已有一年。这一年,像张小琼这样的再生育妈妈们,在简短的休整后,正准备迎接一个新生命的到来。
然而,新生命降临并非易事。被毁的家园仍在重建,近乎赤贫的家庭正承受着生存的重压,再度怀孕的妈妈们承受着怎样的压力?不再年轻的她们再孕,将承受何种风险?新生儿能否让摆脱灾难在她们心里留下的阴影?
带着这些问题,记者4月份走访灾区发现,再生育妈妈和新生儿面临的威胁很多,孕妇产龄偏大、住所不定、孕检人员及设备短缺、丧子之痛的困扰,加上灾后生存压力,胎儿成长难以顾及。
面对再生育主体的困境,四川省相继出台措施,多次组织专家进村指导并进行心理干预,设立定点医院为孕妇检查接生,免费提供孕前、孕期和分娩方面的技术服务。
然而,孩子出生后,怎么教育?拿什么来抚养?是困扰再生育家庭的现实问题。
□本报记者 贾鹏 四川报道
再生妈妈 矛盾中孕育新生命
张小琼,再次怀孕4个月了。
在绵阳永兴板房家中,一本再生育全程服务手册放在桌上。凭着这本手册,从孕前到分娩,张小琼可以享受免费全程服务。
4月3日,36岁的张小琼到绵阳市计划生育指导所做了一次孕检,结果显示:一切正常。
去年的汶川地震中,她的女儿遇难,在丈夫的多次劝说下,她选择再生。
像张小琼这样的再生育妈妈,在四川灾区很多。据四川省人口部门统计,全省在地震中失去子女的计划生育家庭有1万多个,其中有再生育意愿的家庭达6000多个。
面对如此庞大的群体,当地政府震后出台了相关法规,明确了可以再生育的条件,符合条件的家庭,可以申请登记,然后享受免费服务。
然而,再生育妈妈们觉得,现在享受到的服务,只能缓解燃眉之急,孩子的抚养等难题将接踵而至。
再孕与怀旧的痛苦
怀孕没有给张小琼带来欣喜,反而是焦虑。
经历地震的张小琼,一度不想再要小孩。丈夫每次劝她,“战争”便一触即发。后来丈夫劝的多了,她也就麻木了,“再生一个吧”。
“有时烦得很,就找邻居耍哈子嘛(消磨时间)。”因为肚子里怀了娃,张小琼经常感到烦躁,因为她总觉得,这样做对不起死去的女儿。
她甚至很自责,她抱怨怀早了,本来想在女儿离开一年才要。
还有,张小琼说,两个多月她都没有梦到女儿了。
上一次梦见女儿,是正月的一天夜里。梦里,4岁的女儿向她要衣服,醒后她一直哭到天亮,“娃儿的面孔可怜兮兮的,我受不了”。
第二天,她和丈夫一起去给女儿烧了许多纸做的衣服。
张小琼知道,她忘不掉女儿,这样的状态会影响肚子里的娃。一边是逝去的女儿,一边是即将出生的胎儿,张小琼说“顺其自然吧”。
再次怀孕后,张小琼接受了两次检查,她并不在乎结果,甚至觉得去医院检查麻烦,“生出什么就是什么”。
起初,对张小琼来说,再孕只是为了弥补失女之痛。
但张小琼说,弥补也不管用,因为不管生出多漂亮的娃儿,她都觉得没有死去的女儿乖巧。
为此,她说服自己,生个女娃,名字与失去的女儿一样,她试图以此回到正轨。
比张小琼早怀孕1个月的吕顺会觉得,地震让前半辈子白过了,没有了念想,她不想再要小孩。
儿子遇难后,吕顺会和丈夫没心思考虑以后的日子,没事的时候,他们望着家里的两亩地发呆,“我们俩没话说,也不想挣钱,娃儿养那么大都没了,(挣钱)不值。”
北川县擂鼓镇河道村偏僻,当地人觉得男娃是好劳力。丈夫想要个男娃,多次劝吕顺会再生一个。起初,吕顺会不想听,她觉得42岁再怀孕,让人笑话。如今虽然怀上了,但她仍觉得是累赘。
震碎家庭难以承受的生计
再生育妈妈,每天都面临着相同的烦恼:缺钱。
张小琼常想起当初怀女儿的时光,至少那时候衣食无忧。
婆婆照顾饮食起居,每天的伙食都有鸡蛋和鸡汤,丈夫起早贪黑骑三轮车挣钱,自己呆在家里为将要出生的女儿做小衣服。
如今,婆婆和女儿走了,丈夫的腿也在震中受伤,无法骑车挣钱,只好在板房区打工,没人再会想着照顾肚子里的孩子。张小琼说,第一次怀孕的幸福感全没了。
“有时自己做饭,有时就在邻居家吃了,随便填饱肚子就行。”对于进补,张小琼不再奢望,日子过得很累,没心思想那些,“一张嘴吃饱,两口人就不饿了”。
为了生活,吕顺会和丈夫四处凑钱买了8头猪,想养大卖掉赚点钱。为了给猪崽张罗吃的,吕顺会挺着大肚子和丈夫一起下地干活,吃饭时和亲戚吃大锅饭。她知道这样不好,影响胎儿发育,但如果不挣钱,“生下来更麻烦”。
吕顺会很担心房子,木头搭建的老宅住了20多年,地震让它“病得不轻”。她想给孩子赶建个砖房,但家里拿不出钱。
麻烦像火车车厢一样,一节节的在脑子里穿行,嘎吱嘎吱地响。
吕顺会想,孩子入学时自己50岁,他们两口子都没文化,辅导孩子都困难。孩子再大些,夫妻俩老了,管不住孩子,“甚至连升学的费用都成问题”。
张小琼更担心孩子出生后的抚养问题,她希望孩子别急着降生,最好等到新家建成,“但肯定来不及了”。
在北川县人民医院工作的徐丽也为肚里的孩子发愁。
地震不仅带走了女儿,也让她和丈夫多年的积蓄化为乌有。震前,两口子月收入1000多元,如今只能靠救济度日。
“一二月份的工资刚发,3月份的工资还没有着落。”付了房租,再买些生活用品,徐丽家里所剩无几。
擂鼓镇银定村一组村民吴英,情况好不到哪儿去。震后为了谋生,她曾拖着大肚子到木材厂打工,1个多月后流产,“医生说因为厂里的甲醛浓度太高”。
去年11月,41岁的吴英再次怀孕,她再也不敢去打工,但全家只能靠丈夫每月300多元收入糊口。
高龄产妇们遭遇流产困扰
怀上孩子后,麻烦又来了,天天为肚里的胎儿提心吊胆。
张小琼说,板房里不适合安胎和婴儿居住。虽然板房区对卫生环境有严格要求,但她仍然担心天热传播疾病。每次回到家,张小琼都要把板房的门窗全部打开,希望让家里干净些。
张小琼居住的永兴板房区,是绵阳市最集中的灾民安置点。板房不隔音,不通风,影响胎儿的发育,“冬天还能忍受,但天热的时候就像蒸笼,没法呆”。
更让张小琼担心的是,邻里传说板房建材含有甲醛,有毒。尽管板房区管委会已经辟谣,但张小琼仍深信不疑,因为板房内已有孕妇流产。
张小琼的担心并非多余。
北川县计生局再生育工作信息中心透露,截至1月底,51例成功怀孕的再生育妈妈3例流产。但张小琼说,肯定不只3例,因为她听说的那例流产,发生在2月份。
北川县计生局副局长任昌永说,再生育妈妈流产,原因各不相同,居住环境的不稳定和地震造成的心理阴影,直接影响胎儿质量。
同时,年龄偏高也增加了风险。北川县再生育妈妈中,高龄问题更加突出。北川县计生局3月份的统计数据显示,1693名符合再生育全程服务条件的女性,35岁以上的达1215人。
张小琼打算引产,保证孩子足月,但她又害怕胀破生女儿时留下的剖腹产刀口。
“这个岁数,不怀麻烦,怀上也麻烦。”张小琼叹了口气。
人手短缺计生服务面临压力
再生育妈妈们面临的难题,引起了计生部门的重视。
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官方网站公布的消息称,为了保证新生儿的健康,四川省从去年便开始了对再生育妈妈们的心理干预,目前至少有6000对父母接受了心理疏导、生育咨询等服务。
四川计生系统还承诺,将为灾区民众提供生育力评估等六项再生育技术服务。中央财政为此专门拨款1亿元,作为资金支持。
然而,情况并不乐观。
绵阳市计生委宣教科主任段雪梅说,震后灾民安置打破了原有建制,再生育主体分散,增加了全程服务的难度。
4月9日,擂鼓镇的计生服务站内,两名妇产科医护人员刚被调派过来,其中一名黄姓女士称,半个月前,擂鼓镇唯一的计生服务站只有一名工作人员,而她面对的,是全镇所有育龄女性。
即使加派了人手,工作仍然繁忙。黄女士说,平时需要上山进村,跟踪检查孕妇,留在站里的人,随时等候就诊者。
北川县人民医院任务同样繁重。被指定为再生育全程服务定点医院后,医院在安县安昌镇开设的临时惠民门诊,成了孕检的重要窗口,但诊所里仅有10多个人,医生更少,只有两人。
县乡定点服务机构不仅人手不足,设备也同样紧缺。上述两家机构均表示,除了B超和测血压设备外,没有其他任何设备。
而位于绵阳市区的妇幼保健院和计划生育指导所,虽然设备齐全,但面对的再生育群体数量庞大。4月10日,短短的半个小时内,便有5名孕妇家属开了介绍信,希望到妇幼保健院检查。
计划生育指导所汤姓所长和妇幼保健院医教科任主任证实,面对全市众多的符合条件的孕妇,医院人力设备有限,即将到来的生育高峰,他们感到压力很大。
政府出手解燃眉之急
针对再生育工作面临的问题,4月3日,四川省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在成都召开会议,要求各级计生单位必须免费为灾区再生育夫妇提供技术服务,县乡服务站要经常随访孕妇,确保母婴安全。
上级的要求在各级计生部门得到印证。
绵阳市计生委主任段雪梅说,对于全市所有再生育妈妈,绵阳市计生系统开展了数次专家下乡服务,各级计生服务站随时可以提供免费服务。
尽管如此,段雪梅仍为再生育妈妈和新生儿的健康担心。
就在四川人口和计生科技工作会议举行的当天,张小琼去市计划生育指导所做了孕检,她无法马上理解会议的内容,但回忆起检查流程,她似乎感受到了会议的精神。
和张小琼一样,几名再生育妈妈表示,并未把精力放在眼下的孕期,计生系统的再生育保障,只缓解了她们的“燃眉之急”。
孩子出生后,吃饭都成为问题的他们该如何抚养?上学的钱哪儿来……
张小琼说,再次怀孕让她有了方向,但却感到力不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