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媒体披露宝马和奔驰首次入围2009-2010年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名单。这意味着,至少未来一年,两大顶级豪华车品牌将入围中央政府公务车行列。其实早在去年6月,两车就已进入中央直属机关政府采购名单,但当时未引起注意。
此次消息一经发布,似乎灼伤了公众的敏感神经。“为什么不买国产车?”、“公务车为什么要用豪华车?”对公务用车“宝马化”的社会担忧与批判旋即而至,政府采购的价值取向也在此间遭受多重争议。
“宝马和奔驰都是经过正常招投标和谈判程序才成为政府采购的协议供货商,现在引起这样的争论,我们感到非常意外。”6月15日,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办公室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说。该中心为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下设机构,负责中央国家机关的集中采购工作。
上述人士还表示,他们将在近期对外界评议作出回应以澄清误解。6月16日,南方周末记者发现,在国管局主管的中央政府采购网上,之前公布的汽车采购名单及相关信息,已被全部撤下。
官大,车大,排气量大
什么级别的领导坐什么样的车,早在1994年就确立了官方标准。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党政机关汽车配备和使用管理的规定》中首次说明:省、部级干部配备专车,排气量3.0升以下,副部、副省级排气量2.5升以下。1999年这一原则以价格标准得以完善。相关文件规定:省、部级干部配车,排气量在3.0升以下、价格45万元以内;副部、副省级干部,排气量3.0升以下、35万元以内;其他公务用车一般配备排气量2.0升以下、价格25万元以内的轿车。
这一标准沿用至今整整十年,并成为政府采购公务车的惟一参照准则。
此次入选政府采购名单的6款宝马车中,有两款市场售价48万元,奔驰中有一款售价51万,这三款车型均超出公务配车的最高标准。宝马公司公关部经理孟威对媒体解释,进入采购名单的车型是按大客户销售方式进行,折扣之后基本能控制在规定标准内。
尽管是十年前的标准,但这一标准是否至今仍显过高,引发了争论。多数观点认为,在汽车价格不断下浮、品种日益多样的情况下,政府公务车可以有更多选择。特别是在提倡节约型财政和节能减排的政治环境下,政府公车配置标准应该即时调整。
天津财经大学教授李炜光对标准制定本身提出质疑。他向南方周末记者表示,这个标准本身就是政府自己定的,没有外部力量的参与,等于自我授权、自我享受,自己还可以随时提高标准。“不是宝马符不符合标准的问题,是我们的标准合不合理、合不合法的问题。”
从中央政府机关采购名单当中可见,虽然38家企业中国有自主品牌近乎占据了半壁江山,但仍然集中在中低端车型,使得政府采购在现行标准下自然向外国品牌靠拢。
奇瑞公司北京销售负责人谢文林告诉南方周末记者,虽然奇瑞也位列中央政府采购名单,但政府订单实际上寥寥无几。“现行标准公务车最低档次规定在25万以下,政府自然就会买25万上下的,我们奇瑞最贵的车才13万,根本够不着这个标准。”
南方周末记者了解到,国管局目前正有意改革这项具有较大争议的公务车配置标准。财政部系统一位熟悉政府采购政策的人士透露,“原来只有三档标准,未来会增加级次,比如司局级就可能允许配车。45万、35万的标准以及排量标准可能都会往下降。”
另一方面,奔驰公司北京销售负责人孙学军认为,这个标准实行长达10年,早已过时,应该适当提高公务车配置标准。记者了解到,奔驰虽去年6月入围中直机关采购名单,但一年过去,政府订单基本为零。汽车业内人士分析,作为高端公务车供货商,奔驰在“45万”临界点徘徊的高价位影响其实际进入政府采购市场,这也是奔驰公司希望提高现行标准的原因所在。
政府采购的价值取向
中国人民大学政治学教授张鸣认为,宝马官车事件引发如此声讨风波,主要是这一事件浓缩了两大社会情绪。一是公众对宝马“奢侈”的符号印象,作为政府公车形象不可接受;二是公众对公车腐败的长期以来的痛恨。底层情绪中目前较为普遍的“仇富”和“仇官”心理,在这个标本事件中完全体现。“不管怎么说宝马、奔驰是一个高档轿车,尽管他们符合所谓的配置标准。问题是,为什么政府就要坐高档车。现在是经济危机,日子不好过啊,这个时候做这个事情,除了激化社会矛盾,还有什么好处?”李炜光教授认为,在共度时艰的当下,官车事件反映出的是政治道德和行政伦理的问题。
政府采购应该遵循什么样的价值取向,在宝马事件中,成为公共质询的焦点。《政府采购法》起草小组成员、清华大学教授于安说,从法律角度讲,政府采购中所有的供应商都有平等的竞争权,如果宝马和奔驰符合条件,在招投标方面没有法律问题,就没有理由歧视它。
但于安同时认为,政府采购一方面要保持商业取向,保证公平竞争;另一方面还要有公共政策的取向,如保护自主品牌和倡导环保等等。现在来看,政府采购的商业取向相对更加明显。
1999年中央就明确提出,党政机关车辆配备要坚持使用国产汽车的原则,要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资金承受能力相适应。这一精神在此后的《政府采购法》亦有重申。今年通过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再次承诺政府要加重对自主品牌汽车的使用。
有评论认为,政府一方面高举振兴中国汽车产业的大旗,一方面又高调宣布将国外高档汽车列入政府采购清单,这一举动严重影响了公信力。人民网民调显示,97.7%网友认为公务用车应向自主品牌汽车倾斜。
据报道,目前汽车采购规模占到全部政府采购的近1/4,2008年政府采购公务车的金额达到800亿。国管局中央国家机关采购中心处长陈伟此前表示,政府采购遵循的两大原则:一是要实现充分竞争,节约财政资金;二是要对产业结构调整起到导向性作用。然而,这两大原则在800亿公车采购市场中是否真正体现,有些令人生疑。
一位关注此事的普通公民说,我们不可否认宝马汽车的性能比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要好很多,但是政府采购,从来都不仅仅是为公务员系统提供服务和保障,从来都兼有“社会属性”和导向作用。这个导向很重要,连自己的政府都不愿意使用国内自主品牌汽车,还有多少老百姓会选择?
使用“国产车”是多数国家对配置公车的要求。德国政府明文规定,不准购买欧盟以外生产的车辆。印度政府规定总统和总理在内的所有官员都必须使用国产汽车,严禁使用进口车。
更有观察者尖锐指出,为什么公务车一定要设“3.0、45万”的标准?省长、部长坐20万元的车行不行?对工作会有什么样的影响?这样,更可向全社会传递清廉政府、节俭政府的信号。
10个人监管天量采购
除了质询政府采购“国货”不足的问题外,政府采购缺乏监督也成为公共话题。据统计数字显示,2006年全国政府采购规模估计就已达到3500亿元,这对资金监管提出了巨大挑战。
具体到公务车购置,尽管配车标准中45万为最高标准,且只为省部级领导配备,但现实中各层级超标的情况并不罕见。南方周末记者调查发现,北京一些厅局级单位领导用车以奥迪A6和A4居多,有的最高配置价格超过了45万元的“天花板”。奥运单双号限行后,一些单位甚至为领导配置了两辆车以供出行。
个别地方政府在公务配车方面更是“大胆”突破。2003年新华社披露,黑龙江省级贫困县肇源部分党政领导、县直机关超标配车,先后更换汽车40辆,耗资1200万,平均每辆车价格超过30万。熟悉内情的人反映,现实中,一些单位弄虚作假,将发票故意开小,或分成两张开,还要求商家把车尾的排量标志改小,以应付检查。
前述财政部系统内部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表示,政府采购制度对中国政治意义非同凡响,但在具体推进中遇到了阻力。首先,高层还没有从战略高度上重视。“政府采购这么大的一件事,只有财政部国库司政府采购监督管理处这一个处在管,10个人左右,这么点人管这么大的事,可能吗?”更严重的问题是部门利益的纠葛。“任何国家不可能有我们国家这么怪的两套体系,发改委管一块,原来的建设部还管一块,财政部只管货物和服务,这怎么发挥整体的政府采购功能呢?”该人士认为,中央应该成立一个专门的部门或委员会,只有这样才能超越门户之见,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公正廉洁的政府采购制度。
李炜光教授说,政府采购的基本原则是让财政资金的使用更有效率。“你花的是纳税人的钱,要让纳税人看得见,还要接受纳税人的评议。”他认为,政府采购的过程信息应该更加透明。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赵凌 实习生 蒋文洁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