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国软实力:孔子再出山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06日19:05  南风窗

  孔子再出山

  本刊记者 章剑锋 发自天津、北京

  一改低调,中国眼下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一场重构自我形象的攻坚战略,大致方案是,透过“汉语国际化”推广路径实现中国文化的“世界化”诉求,以期改变与一个崛起中大国地位明显不相称的“软实力”缺陷。

  在此方面,出自官方的一些构想可谓雄心勃勃。他们认为,需要无形、稳健地重构“中国文化形象”或“文化中国形象”,进而谋求重构世界性文化生态,抵消“西方标准”和“强势话语”霸权,直至终结西方文明一枝独秀局面。这些表述引人无限遐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象征之一、已经故去2000多年的“大成至圣先师”孔子为此重新出山,官方希望借助他令人“高山仰止”的声望招徕识者。这位面目亲善和蔼的先贤在国际上具有被广泛拥戴的基础,他的一些思想、言行得到了许多认同。

  “我们要力争应有的、本就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儿,那不是抢来夺来的,但是通过汉语国际化的努力,到时候自然就有。”中国人民大学汉语国际推广研究所副所长刘秀岩对本刊记者说,“我们要增强软实力。我们的软实力现在还跟不上硬实力。”

  汉语国际化的主要载体——孔子学院目前已经遍地开花,分布于全球80多个国家,总数接近400所。短短4年时间,规模扩张之快,已远远超过原先的拟定计划。这还远远不够。根据一项中长期操作目标研究,孔子学院开办数在全球预计最终可能达到1000所以上,并覆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近500个世界大城市。

  鉴于长期以来一些西方组织对于中国认知的偏见,无原则的内敛对于中国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根据国际经验,主动寻求与不同文化体的融合与对话,有助于遏制“妖魔化”中国、消除不利于中国的“幻象”。

  刘秀岩说,我们现在所做的一切就是要让人们正确看待我们,消除不必要的误解、错觉,或者诋毁。语言与文化层面的互动过程,“既是让他们了解我们,同时也让我们了解他们”。

  为什么是孔子?

  孔子学院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语言培训机构,每一个与孔子学院有关联的人都向本刊记者重申了这一点。从它出现的那一天开始,它的使命便已被定格:在海外设立以教授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增进世界人民对中国语言文化的了解,发展中国与各国的友好关系。

  根据官方内部某种更为准确的表述,海外孔子学院的设立属于文化外交策略,与中国对外已经有过的“乒乓外交”和“熊猫外交”一样,这种外交形式具有民间性、间接性、隐形性和长期性等诸多特点。这是中国文化第一次清醒而自觉地面向海外并谋求长期的结构性影响。

  但在世界上这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全球一些主要国家纷纷设立了自己的跨国别语言培植与文化传播机构,以便扩张和巩固自身的“软实力”。英国的文化委员会、法国的法语联盟、德国的歌德学院、西班牙的塞万提斯学院等一批机构先后兴起,所在国除斥巨资扶持之外,一些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亦亲自担纲庇护人,政府甚至推出相应的法令和规约,不遗余力推动本国文化外向延伸。

  “推销自己,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或者群体,都会扬长避短,希望把自己最好的一面展示出来,这在所有国家都常规存在。”泰国清莱府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的白玉国说道,“在做事业的时候,推销自己也是一种需要。联合国也需要推销自己,以便提升影响力和作用力。”

  白玉国所在的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设于2006年。他曾是厦门大学一名教师,后被国家汉办派赴支教。2008年,白玉国出任皇太后大学孔子学院的中方院长,负责开拓当地的汉语文化推广市场和学院一应管理工作。

  他在给本刊记者的邮件中解释了中国为何将孔子学院的重心置于国外。这是因为“它秉承孔子‘和为贵’、‘和而不同’的理念,推动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以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为宗旨。”

  他说,这样说也许很官话,“但我的确是这样想的”。

  孔子曾被作为中国传统社会腐朽、保守系统的代表而遭到批判与唾弃。仅仅在三四十年前,人们还以“孔老二”的称谓挖苦他,并捣毁了他位于山东老家的府邸和墓地。

  但是自从孔子学院设立后,他又被赋予了更新一层色彩。2004年,教育部和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决定将中国设在海外的语言推广机构正式定名为“孔子学院”。白玉国说,“孔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人物,选择孔子作为汉语教学品牌是中国传统文化复兴的标志。”

  在此之外,有人亦称颂孔子是伟大的精神导师,为我们确立了一种共同的社会秩序和信仰。但反对的声音并没有消失,一些人愤愤说,前进的中国不需要“封建卫道士”,是他教会了我们下跪和被凌辱。

  “就连孔子学院这个名称的确定,都有很多人误解。”刘秀岩说,“中国有很多优秀的历史人物,但我们不能全部用上。孔子最代表中国文化。”

  刘秀岩反复强调,“孔子学院”事实上是一切中国优秀文化的集合,而不是排斥与分裂。“就像歌德学院,你一听就知道是德国的,孔子学院也不必理解成只是儒家的。”他表示并不认为孔子的一切思想都是好的、积极的,“儒家那一套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但我们把各大家的长处都融合在一起,这就是中国的传统优势文化。”

  刘秀岩的措辞让人感觉整个汉语国际化事业操作起来显得敏感而不易,需要处处谨慎,时时小心。

  人民大学汉推所是国家汉办的主要智囊机构之一,独家负责汉语国际推广战略研究,是国家汉办和孔子学院总部确立的国内八个研究基地之一。但是现在他们努力淡化“国际推广”这个词可能给人造成的有所企图的歧义,认为“国际化”一词显得更为中性、平和一点,不至于太刺眼,招人议论。

  孔子学院目前面临的舆论形势是内外夹击式的,内部的不理解和外部的攻击同时存在。一些中国学者告诉本刊记者,中国能利用起来说服别人的只有传统思想,孔子给外国人的感觉是一个和蔼、有人情味的智者,有利于推广。即使是这样,孔子学院在全球各国的落地也是非议不断,指责中国对外文化侵略和意识形态输出的论调时有出现。

  汉推所现在主要致力于研究全球各国在语言文化推广方面的成败得失,提供各种现实而且可行的决策咨询。此前他们历时一年时间倾100多位学者之力完成了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的一项战略研究。研究报告只在内部会议上使用过,会后即从全部与会专家手中收回,以防外泄,搞得异常神秘。

  根据一些研究,“大国威胁论”引发的担忧容易使人杯弓蛇影,由此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树林。刘秀岩对此颇感不平,“咱们给人的印象,好像是官方在力推这件事。事实上,许多国家的语言文化交流机构都是官方和半官方的,他们之前甚至是在推行一种侵略性的语言文化扩张。”

  异国落地

  在借鉴国外有关机构推广本民族语言经验的基础上,官方就孔子学院的办学资源进行了一轮整合。2007年中国成立孔子学院总部,学院总部与国家汉办“一个机构、两块牌子”,此前分散于各部委的汉语和文化推广职能被集中到孔子学院理事会,这个理事会由12部委的主要负责人组成。

  短期内学院数量的全球快速增长与高比例的政府财政支出不无关系。资料显示,2005年中国用于汉语国际推广的经费只有5000万元,此后逐年增加。2006年相关投入增至2亿,2008年的预算则为16亿。“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策略在这方面充分显现了效果。但这些投入与国外政府扶持的文化交流机构横向比较,依然要逊色很多。

  以英国文化委员会和德国歌德学院为例。前者在2007~2008年度从政府的“外交和联邦事务部门”得到了1.89亿英镑资助,此外还通过教学和考试自主创收达2亿英镑,总支配经费相当于人民币40亿,这还不包括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的捐赠;歌德学院海外分院的经费80%来自德国政府,外交部提供其中的50%。2007年他们的总预算高达2.54亿欧元,1.74亿来自德国政府。2008年政府则给了2亿资助。

  在此背景下,孔子学院的办学投入被认为与中国日益增强的综合国力及国际影响力不相称。因其是中外合作办学,目前孔子学院的设立需要中外双方共同出资。按照学院章程,中方对每所海外孔子学院投入5~10万美元启动经费,学院的日常运营则由中外双方按1∶1的原则共同承担,一些合作方的财政状况不佳,严重依赖中国。一些学院申办不久即出现经费紧张现象,无法维持正常运转。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相关专题 南风窗

更多关于 孔子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