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民:
这里的规章制度怎么定,到底怎么实施,有没有寻租。
杭州市民:
反正我觉得没有什么很实际的意义,公车再把它卖掉,本来钱已经是花了不少了,卖掉了可能在卖掉的过程中,里面的损失,再补到里边去,事实上跟现在的政策一改也没有什么差别。
主持人:
因为我到杭州进行的采访,感触也比较深,杭州市民大多数都反映2600元比较高,因为他们城市居民平均收入每个月也只有两千四五百元,但是对于很多公职人员来讲,好像有的时候还不够,您觉得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不同的看法?
王锡锌:
我觉得这样一个标准的问题主要是各自所站的立场问题,因为你看从市民的角度来讲,他觉得,你这样一个标准定出来,因为你刚才说了,通常的市民收入标准大概就是这样一个数字,达到最高的2600元的标准,这个时候你定这个标准,依据到底是什么?刚才我们看到短片中,有位市民明确说了,应该给老百姓一个交待,这里的交待我觉得一方面是知情,另外一方面你应该告诉我,这样一个标准到底是什么。这是在改革过程中我觉得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那就是改革如果想要获得公信力,获得民众的认同,不光你自己下了工夫,用了心,出了力,一切应该要让社会能接受你。从内部的三六九等,我们看到它分为九等,最高的到最低的,这里面我想会出现一个公平的问题,因为我们说了,公车的改革是一个存量式的改革,原有的利益分配格局应当进行调整。在这个调整过程中,当然按照什么样的标准,按照什么依据来定等级,这个如果不能处理的话,那自然会在内部制造一种新的不公平的现象。
主持人:
实际上大家对于改革,我采访的过程当中,无论是当事人,还是普通的市民,大多数都是持赞成态度的,觉得改还是对的,正确的,方向是对的,但是这个标准为什么出来了,制定标准的方式方法不让大家知道,您觉得像这样一个标准应该怎么来制定?
王锡锌:
当车改的标准问题,如果从理想的方面来看,主要应该考虑两个因素,第一,是实际的公务需要,每一个部门,不同的部门,不同级别的公职人员,可能他们所真正需要使用公车的公务需要是有所不同的,应该去了解这方面。另外,需要去考虑各地的成本,因为我们看杭州的车改标准还不是很高的,我们看辽宁一个城市一个区居然车改每年的车补,区长达到了7.6万元,那就非常离谱了。所以理想情况当然是公务需要和交通成本的问题,但是杭州方面也说了,这样一个理想方案在实际操作中会带来很大的问题,这个标准可能很难制定出来。因此现在这个标准,他们也用了一系列的方法,比如通过不断地打车实际的调研来计算出这样一个标准,应该说这种标准可能是一个合理性问题,但是您刚才问到的问题非常关键,既然你很有底气,很有道理,你觉得这个标准是可以拿出来晒一晒的,为什么不把这样一个制定标准的各种各样的因素,依照的依据以及制定的过程告诉公众,我觉得这样一个过程的说明,知情权,这种开门的改革可能是非常关键的。
主持人:
大家可能还有一种感觉,比如说公平性的问题,刚才我们看到了一个科员只补300元,但是他是农办的,要经常下乡,他可能需要的交通费用就比较高,但实际补贴只有300元,像这种情况,是按照级别来补,还是按照工作性质来补,这方面您有什么样的高见?
王锡锌:
我们的公车改革本身是考虑到原来公车分配的现状,因为传统上我们的公车使用是按照计划经济时代的配给制来的,也就是说,你在一定的级别,因此就要有一定的待遇,公车在那个时候其实某种意义上具有一种待遇的含义。因此今天我们看到,要打破这种格局,可能首先要涉及到对那些处在比较高的层面的地方领导力的调整,因此本来是应该按照公务需要来做,但是现在不得不考虑一个级别的待遇问题,如果简单地按照级别待遇来划定标准的话,可能会导致一个印象,那就是车改的福利可能是特权化的。
主持人:
还有其他方面的很多问题,应该说是非常值得我们来进行探讨的。比如说像杭州的车改,刚才市民也提了一种想法,有一种担心,这个钱打到你个人的账户上来了,会不会因为节省成本,降低工作效率,这方面您有没有担心?
王锡锌:
市民的担心是完全合理的,如果说原来是一个工地,公车原来是公家的,我们拼命地使用,我们就会发现,公车的使用率是太高的,从公车的成本就会看出来,通常来说,一辆公车一年使用的成本加上所有的可能是六到十万元,但是出去这个钱我已经打到市民卡上,尽管它不能提现,但是假如不用在公务上,它可以省下来,这个时候会不会影响效率,刚才从您做的调查中,不论是市民还是公职人员,他可能都提到,这方面是有所影响的。
主持人:
应该说这次杭州的公车改革是一次有意的常识,但是因为公车改革涉及到的利益面很多,难度也是非常大的,全国很多地方都进行了这方面的试点改革,接下来我们来了解一下。
(播放短片)
解说:
公开资料显示,广东从1993年开始进行公车改革,这是我国首次进行类似的探索,第一个吃螃蟹的是东莞人。东莞是沙田镇从1993年起取消领导干部的公务用车,改发交通补贴,来自广东省纪委的材料,车改当年,沙田镇的交通费用节约率就达到54%,之后,广东省部分地区以及国内一些地区也相继进行了公车改革。
2003年年初,中纪委二次全会工作报告明确提出,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和单位,积极稳妥地推进公务用车工作,此后,地方车改掀起一个小高潮,主要包括三种模式,一是加强管理模式,各单位继续保留公车,但取消领导专车,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种使用、管理公车的规章制度。二是货币化模式,改公务派车为交通补贴,三是半货币化模式,保留公车,由政府行政后勤部门统一管理,向各级工作人员发乘车卡,实行公车有偿使用,以年度进行结算,超支自付。
据了解,在改革中大多数地方选择了一步到位的货币化模式,由于各地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不同,补贴标准也从300元到2000元不等,选择加强管理模式,半货币化模式的多是一些经济欠发达地区,而选择货币化模式的则多是一些经济发达地区。仍以广东为例,经过十年的车改后,试点地区交通费用一般可以节约30%左右,公车改革让人看到了三分之一的公务费用压缩空间。
在此期间,国家陆续出台了相关的指导意见,从2005年开始,到随后几年,国务院下发的当年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实施意见中,都将探索公车改革试点列为一项重要的改革内容。
然而,公车改革虽然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远远未达到公众的满意程度。近年来,一些地方在上述传统的改革模式之外,又有其他的一些有意尝试,例如湖北金门、山西长治、辽宁大连、河北廊坊、云南昆明等地,先后在节假日里对公车实行封存。2008年9月,江苏吴江借助现代化手段,给全市公车安装上了GPS监控,此举也为全国首创,通过这套监控设备,管理人员可以十分便捷地通过互联网,对车辆的位置和行驶状况进行二十四小时的实时定位和跟踪,监控平台自动全程记录车辆一年以上的行驶轨迹,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轨迹回放。根据实施150天后的报道,吴江市监察局党风廉政办负责人称,此举已经有效地遏制了公车私用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