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家要造“大飞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7月20日11:41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希望私人飞机能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给所有怀着飞行梦想的人一点动力,一点点就好

  《瞭望东方周刊》记者杨天 | 南京报道

  家住南京五台山的吴征,在后院搭了个神秘的大棚。1990年开始,他没事就钻进去,一呆一整天,一鼓捣十好几年。邻居偶然进来张望,满地奇形怪状的破铜烂铁,以为他在做收废品的营生。

  2003年,52岁的老吴带着刚参加完高考的儿子大卫,吭哧吭哧地把棚子里的东西捣腾出来,变魔术似的组装成一个庞然大物。大家这才发现,那竟然是一架真的飞机---长6米,翼展10.6米,重180千克,铝合金骨架,尼龙绸机翼,檀木螺旋桨,机舱内设有一前一后两个座位。

  “军舰鸟”,小吴起的名,老吴把这三个字用大红油漆规规整整写在了机身上。从没坐过民航飞机、连汽车驾照也没有的老吴,在此后几年里,驾驶着亲手制造的“军舰鸟”,在周围人的目瞪口呆中,数次掠过水面,直上蓝天。

  “我能飞到几千米,当然因为受到种种限制,这种私人轻型飞机只能在几百米内低飞,可就是这样,也像做梦似的⋯⋯”老吴这样说。

  “UFO”激起斗志

  玩纸飞机是吴征童年的最爱。怎样让纸飞机飞得更高更远更久,幼年的他常为此煞费苦心。13岁那年,军体委到中学招收军体运动员,他被选中并加入了专门培养设计人才的航空航海模型俱乐部。“你们就是中国未来的飞机设计师,航空母舰设计师。”教练员的话让他热血沸腾。

  俱乐部有专业老师上课,讲造飞机和舰船的基本原理。深奥的理论让有的同学昏昏欲睡,吴征却听得入迷。一年下来,原本招进的百名学员只剩下不到十人,吴征还在其中。水翼艇、航空母舰、小型飞机,当一件件模型在手中诞生时,他已梦想着驾驶自己造的飞机自由翱翔。

  1966年,学校停课,俱乐部解散,吴征被下放到内蒙古当农民。“下放地近中苏边境,在田里干活时,看着苏联喷气式飞机在头顶盘旋耍威风,心里真不是滋味。”

  三年后的一次奇遇让吴征的梦想重又萌发。吴征说,那时他在一片沙漠的边缘自己动手盖了间土坯房独住。一天夜里,他突然在屋外看到了一个不明飞行物,铜锣大小的明亮的圆盘,慢慢降落在两三里路外的一座小沙丘后面。这个没有发出任何声音的“UFO”,又激起了老吴探索飞行奥秘的斗志。

  吴征的一个亲戚,原来在西北工业大学教授飞机设计课程。为了解更多的航空知识,他辗转找到这个亲戚,向他借飞机设计和无线电方面的书籍。“亲戚很感动,‘文革’期间,哪还有人想学这个啊?就连他自己都进了五七干校,放弃本行了。”亲戚给吴征寄来厚厚一摞航空专业书。他潜心研究,为看懂其中的公式、原理、英文,他自学了高中课程,后来还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

  上世纪80年代,吴征调到南京无线电元件厂任技术员,成家立业、繁琐的日常工作,差点让他造飞机的梦想再度夭折。他曾把那些陪伴多年的专业书打成捆全卖了废品,书刚卖出去就后悔了。“太没出息了,就这样轻易放弃,都对不住UFO来看我一回。”

  没钱就得“不要脸”

  1990年,准备了许久的老吴终于开始动真格的了,“飞机工程”在他自己家里正式启动。老吴很庆幸自己身处南京,这里有航空航天大学等研究机构,他能“近水楼台”。老吴最爱到航空大学附近转悠,希望能多结识老师或是学员。只要打听到某位老师的住处,他就会登门拜访。

  比起设计,更难的就是原材料。造飞机是个精细活,零部件一样不能少,而航空材料在市场上根本买不到。为了找材料、凑零件,老吴常背只大口袋,到处找机械厂的废品,和拾荒者一起在建筑工地寻寻觅觅,能扒拉到航空博物馆要处理的垃圾堆更是意外之喜。

  “我一不偷二不抢,但是没有钱就得不要脸,能捡则捡,能赖则赖,不精打细算不行。这一点和国家造飞机一样,我们国家虽然有钱了,但要铺到各个领域,专业飞机设计师也要精打细算。”老吴曾在旧货市场花了80元钱淘到一台1954年生产的旧钻床,为了修好它,两只手打满了血泡,可他乐坏了,“有了这个,好多垃圾就变废为宝了。”

  1998年下岗后老吴没有再找工作,全家人的生活基本靠妻子的工资勉强维持。即使生活捉襟见肘,老吴仍然过得兴致勃勃。有次偶然打听到百余公里外的铝厂可能有飞机需要的铝管,他当天就骑着辆破自行车出发了,“心情那个激动,就像姑娘在时尚杂志上看到了一直想要的漂亮衣服,终于知道哪个店有卖了,还打折。”

  美国的天空有20多万架私人飞机在飞

  2003年7月,吴征开始筹备首次水上试飞。试飞场地要考虑多种因素,必须水面宽阔,无障碍物,不妨碍航道且远离市区。老吴几乎天天往长江边上跑,仔细侦查比较地形,甚至被当成要跳江自杀的。最后,他确定南京浦口滨江大堤旁的一处江滩能把危险性减到最小。

  8月4日,天气晴好,试飞开始。老吴坐进驾驶舱,儿子和几个村民一起将飞机推下了水。突突突,发动机启动,飞机在水面滑行一段距离后,开始了海豚式跳跃,高度一次比一次高。岸边的小吴和妈妈,紧盯着飞机的每一个动作,手心紧捏着一把汗。忽然,飞机腾空而起,5米,10米,快速升高,飞行了20多秒后安然降落水面,岸上爆发出人们的欢呼声。

  “‘军舰鸟’首次飞行,比莱特兄弟的首次飞行要长十多秒。”当天,吴妈妈在《试飞日记》中写下了这样的话。

  试飞不久,江苏省民航管理局安全部门派人专门来了解情况。管理部门结论:该飞机无《试航证》、《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以后如要试飞,须先到有关部门提出申请,在权威部门技术论证后,认为可以试飞,经有关部门批准,核定试飞时间、地点、飞行高度、距离等因素后,方可飞行。“这是对航空安全和公众安全负责,也是对吴征个人的人身安全负责。”

  对此老吴颇不服气:“看上去都对,可是如何做到?航空史其实就是航空爱好者的历史,不分专业的还是业余的。美国的天空有20多万架私人飞机在飞。”

  后来,他将试飞地点移到安徽偏远地区,“老百姓看到我的小飞机可高兴了。有一个村里裁缝帮我缝补了被吹裂的垂直尾翼,大家都奉承她,以后谁还敢说你手艺不好,你可是缝过飞机的!”

  在2003年到2007年间,“军舰鸟”一共试飞了16个起落,流空时间13小时以上,最高飞到了几百米。

  要造“大飞机”

  造出了飞机,老吴还是个拿低保的下岗职工。他家的两室一厅多年来没有装修过,地面凹凸、墙壁斑驳、家具破旧,屋里最鲜亮的就是几只飞机模型,再就是贴了满墙的彩色飞机海报。后院大棚里换了茬零件,看起来还是个破烂堆。

  老吴每天仍旧在这里做着自己的试验,有时候心里神往着儿子小吴那些“高端的设备”,那些“重要的项目”。

  吴大卫,北航飞行器设计专业二年级博士生。4岁参观南京国防园,10岁参观航空博物馆,所有的零花钱几乎都用来购买航空杂志,从创刊起,一本不落,现在堆起来有一人多高。

  儿子是老吴有计划营造的另一个飞机梦。

  在大学里,吴大卫是航模队中的主力,他所在的北航航模队一连拿过四个全国冠军。至今,全国航模载重比赛的纪录仍由他保持。“我国能够在航天领域取得载人航天飞行和月球探测工程的圆满成功,但航空工业的发展却十分艰难。虽然在造自己的大飞机,但航空工业真正的国产化程度依然很低。”他对未来的职业发展有很多思考。

  今年是中国“航空百年”,小吴透露父子俩最近又琢磨起要造一架更大的水陆两栖飞机。“我们设计中的‘大飞机’,成熟以后可以真正投入使用,比如实施水面救援什么的,都可以派上用场。更希望私人飞机能对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给所有怀着飞行梦想的人一点动力,一点点就好。”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中国人 梦想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