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龙:并购重组的十年
参股通钢并非建龙集团与国有企业的第一次牵手,改制问题也非首度碰见。但闹出人命却是头一遭
本刊记者/严冬雪(发自河北遵化)
浙江人张志祥找上河北遵化市钢铁厂的时候,厂子已经连续多年入不敷出了。用当地人的话说,就是“要砸锅卖铁的时候”,张志祥找上门来了。
如今已经成为民企钢铁业巨贾的张志祥,从创业初期就盯上了钢材销售。而来到遵化,则是他涉足实业生产的第一步。1998年12月17日,张志祥个人注册成立建龙控股公司的前身——遵化建龙钢铁总厂(简称建龙钢铁总厂)。
刚刚诞生的建龙钢铁总厂,注册后仅一周,便马上与遵化市签下了5年的租赁合同,对象是彼时已经奄奄一息的遵化市钢铁厂。按照合同,建龙的租期至2003年年底。
老遵钢人把这次租赁叫“改制”。在他们眼里,一个民营企业家租赁市属企业,无异于收购。事实上,在签订租赁合同的时候,遵化市经贸委、劳人局的领导代表了当地政府,同张志祥就职工安置问题进行了洽谈并达成协议。
这次协议的具体内容,普通的老遵钢工人并不知情。落实到各自的身上,他们觉得并无改变。“那时的工资是一百多块。现在一千四,其他方面都没什么变化。”一位在遵钢工作22年的老遵钢人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跟改制前相比,遵钢人每月到手的钱还算正常,社保也依旧,只是没有公积金,住的还是多年前的宿舍。但遵化市人均GDP在2007年就排到了全国第170位,在山西太原的前面。
1400元,是今年建龙唐山钢铁厂最底层工人的月收入。这样的收入,在遵化市日子过得紧巴巴。也有收入高的,比如改制后才入厂的技术员们。他们没有经历老遵钢时代,进厂时的身份便是“建龙人”。一位进厂7年的建龙女工,每天的工作不是对着原料,而是电脑。比起进厂20余年的一线工人,这样的技术女工每月收入接近4000,在遵化市,算是中上水平。
租赁合同履行不久,2000年3月6日,建龙钢铁总厂买断遵化市钢铁厂,更名为建龙钢铁总厂。半年后,建龙钢铁总厂改制,注册成立唐山建龙实业有限公司。
老遵钢时代正式谢幕。
发迹于一家国有钢铁厂的建龙,在随后的9年里迅速将集团手臂延伸至吉林、承德、宁波、黑龙江、北京、抚顺、佳木斯、成都等地。九年时间里,吃掉数十家企业的“贪吃蛇”身形愈发庞大,到了2008年底,建龙共拥有控股子公司17家,总资产319.81亿元,在钢铁业民企中排行老大。
重组模式
紧随遵钢加入建龙的,是吉林市市属企业明城钢铁总厂。2002年,建龙买断了建厂43年的明城。
2001年,明城已经连续6年亏损,难以为继,1800多名工人没活干。
当时的明城总负债3.6亿元,资产负债率1.5倍,企业已经严重资不抵债。而拖欠工人的社保、集资、工资等费用,共计5300万元。
2001年2月15日,近800名职工围困吉林省政府一天一夜,甚至准备集体进京上访。
建龙就是在这个时候接手明城这个烂摊子的。建龙承诺全员接受,但不到一个月,建龙就让明城恢复了生产。
改制后,明钢工人拿到安置费和全部内欠,并全员缴纳社保,上岗人员的人均月收入增加了500元。而全厂的年销售收入,在建龙接手后,两年内增加了30倍,这让当初的反对者们一时服气了,此次收购圆满画上了句号。
继遵钢、明钢后,又有承德钢铁水泥公司、宁波钢铁厂、黑龙江钢铁厂相继挂上“建龙”字号。在改制的问题上,建龙如法炮制,安置了一批批的老工人。
但隐患仍然存在。在那些看似皆大欢喜的句号背后,是一批不得不解除劳动合同,被“买断”的工人。
2003年,世界经济的发展使得全球钢铁市场的需求量比前一年激增4.8%,中国的钢材消费增长率则更高,无论是身为收购方的建龙,还是被改制的遵钢、明钢,都尝到了扭亏为盈的巨大甜头。在岗工人的收入与下岗、“买断”职工的差距进一步扩大。
但钢材市场的黄金时代并不长远。2004年,钢价达到顶峰,随之而来的是行业规模扩张速度明显放缓。
也正是在这个顶峰时刻,2005年初,建龙再次大手笔入股国企。正式收购吉林省最大的国有企业——吉林冶金控股集团50%的股份。自此,建龙得以控股资产过百亿的吉林冶金。同年,通钢开始向建龙投去了橄榄枝。
2005年年底,经建龙出资14亿元的新通钢正式重组,建龙集团占36%股权。此次重组后,离开通钢的除了那些下岗工人,还有多名老通钢的管理层——公司董事长崔杰、董事张志东、孙毅等。取代老通钢管理层的,便是陈国君这些“建龙人”。
危机收购
与通钢同年遭遇巨变的,还有辽宁省抚顺市新抚钢公司。60%的股权,使得建龙集团成为这个巨型国企的绝对第一股东。这次重组对职工的安置有所不同。建龙不再承诺全员接收,只保证录用“主体在岗职工”。区别于明钢的一手包办,在清理抚钢内欠的问题上,安置方案也明确注明由国有产权收益来支付。
建龙针对抚钢的重组,使得建龙得以脱身于巨额的内欠和企业包袱。尽管如此,仍有93.8%的抚钢职工对企业改制投了赞成票。
遵钢与明钢在重组后两年迎来了钢铁行业的黄金时代。通钢和抚钢的运气却并不如意,2008年,全球经济危机。2009年3月,建龙集团与通钢达成初步意向,准备从通钢全身而退。但股权分离协议刚刚签毕,市场好转,脱离建龙的通钢逐渐减亏,到了6月,通钢扭亏为盈。
7月22日,吉林省政府办公会议通过的方案:建龙集团重入通钢,并在原有基础上增资控股,成为第一股东。
针对建龙的反复举动,通钢人回报了一起群体参与的血案。
作为对此次事件的回应,建龙终止了对通钢的二次入股。与通钢类似的是,在河南安阳县的大型国企安钢,建龙对其的收购工作也遭到职工的集体抵制,宣告搁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