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中美大学生关于“愤青”的交锋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8月18日10:58  新华社-瞭望东方周刊

  【文章导读】:

    美国知识青年赴沪研究中国“愤青”

    中美大学生关于“愤青”的交锋

    跳出中国看“愤青”

    【文章内容】:   

  中国越是想要其他国家的尊重,获得这种尊 重花费的时间就越长。尊重是一种价值接受,过程缓慢且直到你应得之时才会获得,而不是自动给予的

  《望东方周刊》特约撰稿夏自钊、窦奇龙|上海采访、整理

  《望东方周刊》针对美国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研究生的观点,采访了上海复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部分研究生,双方观点如下。

  美国学生部分观点:

  扎卡里·舍伍德(ZacharySherwood)

  “中国年轻的、受过教育的和精通网络的一代‘愤青’民族主义者,是对这个国家的一种独特的挑战。‘愤青’们表达不满的对象,主要集中在压制中国的外部和外国势力身上。这种社会力量强大且不可预测,应当引起这个国家、政府和人民的关注。”

  约翰·尼科尔森(JohnNicholson)

  “中国巨大的网民人数,使这种对于外部世界的愤怒情绪存在变成真正威胁的可能性。西方媒体很大程度上没有认识到‘愤青’运动的内在原因。因此我们需要更加重视这个问题,以防在未来发生重创中国与世界关系的冲突。”

  苏姗·韦勒(SusanWeller)

  “西方人的沟通方式通常是直接的、生硬的,不太考虑前因后果。然而,中国人的沟通则比较间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维护尊重、礼貌和解释背景方面,而不是直接的字面意义的沟通。由于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这种沟通方式上的直接与非直接的本质区别,导致了中国愤青会采取一些不必要的过激行为,去应对国际交往间的一些随意或非随意的言论。”

  杰娜·穆瑞(JaynaMurray)

  “民族主义对于你称之为家的那个国家来说,是一种积极的因素;但民族主义如果发展成一种对于其他国家的愤怒和仇恨,就不再健康了??中国越是想要其他国家的尊重,获得这种尊重花费的时间就越长。尊重是一种价值接受,过程缓慢且直到你应得之时才会获得,而不是自动给予的。罗马非一日建成,同样,中国只向世界开放了30年,因而获得尊重和理解都还需假以时日。中国将会成功,但作为一个国家,它需要更多的耐心。”

  米切尔·范德霍夫(MichelleVanderhoff)

  “在中国继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以开放和透明的态度面对自己的国内问题,而不是以民族主义分散注意力。事实上,没有一个国家在应对收入差距、环境问题等方面是无懈可击的(我可以举出美国在这些方面的一大串问题),因此不够公开就容易显得家长式保护。”

  辛西娅·皮埃特(CynthiaPiette)

  “中国近30年来的快速发展,形成了一种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的信息断层。要使其他所有国家改变长期以来形成的对中国的看法,肯定需要一定的时间。我觉得,相当一部分美国人对中国抱有敌对看法,是因为这些美国人在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受到关于中国缺乏文明、缺少人权的说教所致。只有持续不断地来自中国的新变化的影响,才能使美国人信服并改变现有的看法。”

  艾哈迈德·沙(AhmedShah)(巴基斯坦裔)

  对于中国的刻板观点是“愤青”情绪产生的背后原因---“愤青”是想让世界知道,现在中国处在其丰富的历史新时代。

  现在,是中国年轻人以电子方式把观点向全世界传播的最好时机。如果足够谨慎、不那么极端,“愤青”可以作为公关手段,塑造全球范围内对中国的认识。

  【文章导读】:

    美国知识青年赴沪研究中国“愤青”

    中美大学生关于“愤青”的交锋

    跳出中国看“愤青”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