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介绍
贾玉波:1923年12月17日-2000年3月10日。新中国第一代文物修复专家。
贾文忠:1961年生。贾玉波之子。中国农业博物馆研究馆员。
贾树:1987年生。贾玉波之孙。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学生,学习英语及文化遗产保护。
司母戊鼎、四羊方尊、孔庙御匾——建国60年来,贾玉波一家与这些名字紧紧相连。作为新中国屈指可数的文物修复技术人员,他们唤醒了这些停靠在他们身边的“破铜烂牌”,并赋予其新的神韵。
60年中,贾氏一家的生活跌宕曲折。隐现其间的,是三代普通人改变自己命运的奋斗历程,也是中国文物业60年的民间变迁史。
琉璃厂的地下党
1949年2月3日,站在迎接解放军进城仪式的队伍里,26岁的地下交通员贾玉波心中忐忑不安。
贾玉波13岁时来京,跟清宫造办处太监“歪嘴于”的第三代传人王德山学习青铜器古玩修复。后来,在宣武区琉璃厂,他开了一个修复青铜古玩的小店。
青铜古玩修复,很多时候被视为“屠龙之技”。“铜是古代贵金属,存世时就是宝贝。尤其是殷周青铜器,多为皇家用器,每逢国家大事才铸器留念。哪来那么多宝贝让你修?”贾文忠说。
然而,贾玉波师徒赶上了一个特殊的时代。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琉璃厂是古玩交易的一个重地,也是青铜器出没最多的地方。贾文忠说:“(民国时)军阀混战,政府控制力太弱,民间盗墓严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等国宝级青铜器,大多是在这一时期发现的。”
一件件带着铜绿、泛着青光的青铜器,“停”在了贾玉波师徒的手中。“停”,是这个行业常用的一个动词,用来说明人与器物之间的状态。和很多中国文人一样,这些工匠认为,器物既有外表,又有灵魂。“停”的意思是,器物的生命远远长于这个时代。在这一刻,它恰好停靠在了自己的手边。这与金钱无关,也与所有权无关。
每次送走这些偶然“停靠”在自己身边的青铜古器之前,年轻的贾玉波总会花大价钱,用当时最时髦的照相技术——玻璃板,把这些器物的样子“留”在自己身边,先后攒了上千张照片。
在国际上,这也是中国青铜器瑰宝层出不穷的一个时代。陈梦家编著的《殷周铜器集录》,收录全美各大博物馆、私人机构收藏的青铜文物845件。其中的312件,均为琉璃厂古董商卢芹斋在这一时期倒卖。
1948年年底,战火纷飞,贾玉波修复生涯中的第一个黄金时代已过去。这一刻,他心中忐忑不安的有两点:一是,持续近3个月的围城,家里已没有存粮,老婆儿子吃啥;二是,13岁开始修古玩的他,若新政权不让修,还能干啥?
入城仪式结束后,中共华北局城工部地下工作者张荣广带着贾玉波到北平市军管会报到,他的忐忑迎刃而解。他被分配到前门区粮食供销社检验粮食质量,成了“琉璃厂人人羡慕的军管会干部”。
从武器到司母戊鼎
1959年9月,已是北京市粮食局检验科科长的贾玉波,接到了参加历史博物馆文物修复的通知。
新生的共和国,在第一个10年内焕发了巨大的建设激情,并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前行。新中国十大工程之一的历史博物馆,主体建筑刚刚完工,有关机构就紧急抽调数万件文物,筹建中国通史展——这是一项史无前例的工作。
当年年底,贾玉波回到老行当,任美术公司驻历史博物馆文物复制组的组长。做决定前,贾玉波一晚没睡,“在粮食局算国家干部。文物修复,说得再好听,也是一工人。”
起初,贾玉波与师傅王德山、师兄杨正填等人开始修复手枪、地雷、红缨枪等革命文物。很快,司母戊鼎、四羊方尊、虢季子白盘、越王勾践剑等数千件国宝陆续到来。工作分为两块,一是修复,一是复制。“后者更多一些。按中央与地方当时的约定,每调一件文物,要还当地一件复制品。”
这一年,贾玉波与妻子王翠云已经有了5个孩子。老大贾文超出生于1948年,老二贾文熙出生于1950年,老三贾文珊出生于1953年,随后,老四贾新、老五贾丽丽这两个女孩也出生了。
会发光的毛主席像章
1969年,再一个10年来临时,伴随着“全国山河一片红”的喇叭声,贾玉波等人成了全国闻名的毛主席像模具制造者。
始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几乎叫停了所有的文物修复工作。1966年8月,接到红卫兵打算冲击故宫的紧急电话后,周恩来下令关闭故宫。冲到故宫神武门前的红卫兵,不甘心无功而返,贴大字报将“故宫博物院”更名为“血泪宫”。
这时,全国各地找毛主席像模具的人已踏破了北京美术公司的门槛。起初,贾玉波等人与雕塑家张松鹤一同工作,后者负责制作毛主席像,贾玉波等人则用该标准像做出标准模具。后来,青铜器修复中的一些技术,在毛主席像章上得到了改进。喜欢琢磨新技术的贾玉波,试着用电解铜做模具,与同事研制出了会发光的夜光毛主席像章,轰动一时。
这一年,家人团聚的日子越来越少。贾玉波经常出差去外地指导修建毛主席塑像;长子贾文超是老三届,前往河北插队;次子贾文熙随后去了陕西插队。年少的贾文忠和弟弟贾文进留在北京。“我在南城宣武区南横街小学读书。考试背毛主席诗词,背十几首,就是好学生。大多数时候,我们跟着抄家的红卫兵到处‘破四旧’看热闹。”
“破四旧”,是指“破除旧思想、旧文化、旧风俗、旧习惯”。贾玉波的家中,已早早地破了“四旧”。贾玉波的爱人王翠云在街道做治保委员。“街道传达完‘破四旧’的精神,我母亲回家拿出了父亲收藏的一大摞老青铜器拓片和名人书画,一把火全烧了。”贾文忠说。
煤炉烧出的工艺品
1979年,第三个10年来临时,新中国从各个领域恢复理性。多年练就的这手复制手艺,悄然改善了贾玉波一家的经济状况。
刚刚过去的这个10年里,文物、乒乓球是外交领域展现中国实力的两大利器。
1971年6月30日,此前被称为“血泪宫”的故宫重张;9天后,美国国务卿基辛格访华,参观了故宫。次年2月,尼克松点名要求参观故宫的消息成了国际媒体的头条,中国宝贝再一次吸引了世界的目光。
在民间,国门渐开后,青铜器、唐三彩这些带有典型中国元素的东西,成了来华旅游者的最爱。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国家缺外汇,提倡用文物仿制品换外汇。看到同行都干后,我爸也偷偷地在自家煤炉上烧制了一些仿古的陶制工艺品,放到文物商店里寄售。我爸手艺好,他做的能卖9元,商店卖了后分我家3元。”贾文忠说。
1978年年底,贾文忠通过考试进入北京市文物局修复组工作,月工资是18元;这一年,插队回京的老大贾文超也调入了故宫博物院工作;老二贾文熙,则从插队农村进入西安市文物考古所工作。
每月一次的家庭聚会时,贾文忠会到前门烤鸭店买一只烤鸭。“18元一只。我有一个同学在前门全聚德工作,可以走后门挑大个的。”
安居乐业
1989年,刚刚过去的这个10年,是中国走向改革开放的10年,也是贾玉波一家变化最大的10年。
上世纪80年代初,贾玉波从干了20多年的美术公司退休,五子贾文进接了他的班。随后,在单位只是个技术工人的贾玉波,在社会上成了知名文物修复专家。全国各地的博物馆邀请他去当修复文物顾问,一些工艺品公司也聘请他去指导工艺品生产。
“每个月收入上千,当时是笔巨款了!”贾文忠说。
有家传绝技在身,有贾玉波的现世榜样,他的5子2女中,6个都在文物业工作。
1983年,时为首都博物馆工作人员的贾文忠修复了国子监的9块清帝御匾;1988年,农业博物馆以一套楼房“挖”走了这个“年轻的文物修复专家”。
盛世收藏兴
1999年、2009年,新中国第五个10年、第六个10年接踵而至,贾文忠的工作室门庭若市。
中国的民间收藏热,以1999年为界。前一个10年,是民间财力积蓄力量的时期,各类收藏悄然升温;后一个10年,则是民间收藏突然爆发、价不惊人死不休的时期。
中国社会持续了100多年来的文物净流出,仰赖国家经济力量的强大,也在这个时代画上了句号。1995年,故宫博物院以1800万元人民币买下北宋张先《十咏图》;2000年5月2日,中国保利集团公司以总价3000多万港元购得圆明园大水法前十二铜兽首中的虎首、牛首和猴首。
不外出时,已被业界誉为“青铜修复神医”的贾文忠会把自己关在办公室里,低头面对那些需要修复的青铜古器,一如他的父辈那样。一遍遍地凝视、一次次地拼接抚摸过后,原本锈蚀缺损、难以辨认的破铜块儿,一点一点地露出了原本的面目和魂魄。
父亲那一代的修复技术,已有很多地方被改进:牙科大夫使用的洁牙机,现在用来除去沾染在青铜器上的杂质;更先进的,还有激光除锈仪、等离子除锈机。
今年年初,贾文忠被评定为正研究馆员,享受教授级待遇;大哥贾文超早几年也获得了副研究员的职称。“是儒不是匠,是匠不是儒”这句文物界老话,这一刻在他们家终结。这是他们的父亲干了一辈子都未获得的荣誉。
2009年年初,贾文忠送22岁的儿子贾树去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学习英语。他希望儿子将来协助自己从事世界文化遗产方面的工作。贾家的第三代中,还有贾汀、郭玢也在从事纺织品、书画的修复工作。
8月中旬,贾树发了一份电子邮件回国。信中,贾树给父亲翻译了澳大利亚一博物馆的网页。他认为,网页中的那个青铜斝,是爷爷珍藏的那上千张玻璃板底片中的一件。
他和父亲约定,找机会去看看这个曾停靠在爷爷手中的青铜斝。
本报记者 王阳
更多精彩内容请登录京华网(www.jinghu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