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年前,作为清华大学的一名学生,朱敬德和同学们一起来到天安门广场,亲历了开国大典。
作为新中国第一代外交工作人员,张再同样也见证了那个激动人心的时刻。
回忆起60年前的那一刻,他们仍然激情难抑。
1950年6月25日,朝鲜战争爆发。在王顺才看来,如果联合国大军压境鸭绿江边,中国北方将随时面临战火威胁,而蒋介石也随时可能在东南沿海反攻,新中国是没有办法专心于国内经济建设的。
最好的防守是进攻,拒敌于国门之外。
人民英雄纪念碑最初的设计,是让“人民英雄永垂不朽”的碑题朝向南方。但是,当时许多群众建议,为了方便瞻仰,碑身正面应朝北,与天安门相对。这一建议得到中央领导及专家们的同意,决定把碑面移转180度。
这是一个与公交系统结缘数十年的北京家庭。董秀云是上世纪60年代的公交售票员,她的儿子和女儿上世纪80年代开始在公交系统工作。
穿梭的公交车见证了时代变迁,也留给董秀云一家难忘的回忆。
蒸汽机车时代,条件艰苦。虽然辛苦,工资也确实高。分三等,一等,102块,二等87块,三等74.5块。当时县长一个月工资才60多块钱。火车司机因此也成为铁路系统中最令人羡慕和嫉妒的工种。
王胜利们常常自嘲自己是“离地三尺活神仙”。
少年出游,哼唱《让我们荡起双桨》;青年远行,高唱《我的祖国》;中年守岁,同等《难忘今宵》;暮年闲居,慢摇藤椅,倾听《夕阳红》……
这些堪称“人生注脚”的歌曲,均出自词作大家乔羽之手。
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卫星在酒泉卫星中心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那些曾经为这颗卫星默默奉献的人们多半已经不在,但是历史已经记住了他们。
1948年11月29日,平津战役打响。12月8日,马句得知东北野战军入关的消息之后,就知道北平解放已经指日可待了。几天之后,马句带着一百多人向北平进发了。没有交通工具,全靠步行,没有人掉队。每个人都尽力往前赶,生怕去晚了赶不上北平解放。
1954年9月20日下午5时55分,中南海怀仁堂。当周恩来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庄严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经1197名代表以无记名投票的方式全票通过时,经久不息的掌声和欢呼声响彻怀仁堂。
一团蘑菇云伴随惊天动地的巨响翻腾而起。战士应声跃起,将军帽抛向空中,“万岁”声此起彼伏,军帽上的一颗颗红星在蛮荒的西北戈壁熠熠生辉。
这是1964年10月16日15时,罗布泊,戈壁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时的情景。
这是一个典型的“钢铁之家”,从建国前即进入石景山钢铁厂(首钢前身)的王利元算起,两代共有7人先后在首钢工作。他们在首钢成长、工作、成家、退休。他们的人生和首钢的变迁,早已在这71年的岁月里紧紧交织。
1934年,18岁的杨富魁中学毕业,进洋学堂当了“先生”。此后60年,他的儿子、孙女相继成为老师。建国初期,杨富魁获得二级教师职称。
他们祖孙三代的职业生涯,只有重合,没有间断。75年来,他们见证了教育事业的变迁。
57年前,苏民进入刚刚成立的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很快,他们都迎来了自己的第一个艺术高峰。
30年前,改革开放启发对“人”的关注,北京人艺也在试验,开创小剧场话剧先河,濮存昕继承父业回归人艺,父子二人在炫目的舞台灯光下聚首。
1959年9月10日,人民大会堂落成。
被誉为建国初期十大建筑之首的人民大会堂承载了重要的政治意义、宏伟的建筑规模以及博采众长的设计风格,这座共和国的标志性建筑从破土动工到全部完工,历时仅10个月,堪称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