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龙
回顾总结30年中国社会变革的历程,人们总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许多与经济有关的专用名词,诸如经济特区、商品经济、合资企业等等,鲜有人会把“计划生育”这样的话题与经济改革放在一起去研读。原因是人们在感知上,计划生育这类问题不属于经济改革范畴,但是,作为中国的“国策”,从1980年开始在全国实行,是改革开放之初与经济特区、合资企业并列的重大举措。这一政策的实施,无论从人口数量还是社会结构上都产生了深远影响,直到今天也是影响中国社会主体变革的要素之一。
改革开放实际上贯穿了两条主线,一是“改”,即为纠正错误、革除积弊,二是“放”,包括解放思想、放开国门。计划生育属于前者,因为从上世纪70年代初,中国就已经试行了优生优育政策,使传统的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转为了低出生、低死亡、高增长。之后为遏制人口膨胀,中国开始实行节育政策。
计划生育概念是马寅初先生的学术成果,因为他是经济学家,所以《新人口论》更高的价值在经济领域。比如他当时认为,人口多、资金少是个很严重的矛盾,建国以来,人口增长率为20%,以此推算,如果不控制人口,50年后中国人口将达到26亿。当然,他后来被批判不是因为这些理论,而是他担心“由于人多地少的矛盾,恐怕中国要侵略人家了。”马先生显然高估了中国的“生活条件”, 现在看来,那样的担心确实有点多余。
毫无疑问,人口的下降为中国在改革路上奔跑减轻了负担,间接为以后的经济快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从这方面看,虽然计划生育从未被列入经济改革程序,却不逊色于轰轰烈烈的招商引资和创建经济特区,尤其是马寅初“人多固然是一个极大的资源,但也是一个极大的负担”的论述,后来被很多人当作经典语录,成了地方政府大力推行计划生育的理论基础。这些理念带有强烈的“减负”色彩,站在历史的高度评判并非无可挑剔,但既然属于中国社会改革进程中的一种举措,在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时候就是不应该绕过的话题。
事实上,中国实行计划生育的最大益处就是明显提高了人口素质。国家统计局报告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重大幅上升,使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大量涌现。仅2007年,城镇专业技术人员就达到了3314万,比1999年增加253万;专业技术人员占在岗职工的29%,提高了3个百分点。
有目共睹的是,计划生育政策使中国人口不断下降,30年全国少生了4亿多人,将中国“13亿人口日”和世界“60亿人口日”推迟了4年。这不仅是对中国社会发展的贡献,也是对全人类生存环境的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