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共和国地标之蛇口:中国改革的试管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20日08:36  大洋网
共和国地标之蛇口:中国改革的试管
开发前的深圳蛇口老街(1979年5月)

共和国地标之蛇口:中国改革的试管
高楼林立的深圳蛇口工业区

共和国地标之蛇口:中国改革的试管
邓小平1984年在深圳蛇口

共和国地标之蛇口:中国改革的试管
袁庚

  大型媒体联动报道《共和国地标》将以时间为序,梳理不同时期曾经凝聚过我们目光的地点,通过串联并解读这些地标,还原它们的历史细节,展现它们的现实状态,为广大读者拼出一串新中国成长的足迹。

  当选地表:蛇口

  当选理由:中国改革“试管”

  如果说小岗村是中国改革在农村的先驱,1979年的蛇口就是中国在城市的试验。蛇口位于深圳南头半岛东南部,东临深圳湾,西依珠江口,与香港新界的元朗和流浮山隔海相望,占地面积10.85平方公里。南头半岛南高宽北低窄,形似出洞的蛇头,东侧山嘴,像张开的蛇口,由此得名。

  1979年,经国务院批准,交通部属下的香港招商局在蛇口创办了外向型工业区,创立“蛇口模式”,成为我国第一个外向型工业园区;伴随着商业与经济的试验,蛇口形成的价值观、人才观、时间观、金钱观都迥异于此前的中国;它的劳动用工制、干部聘用制、薪酬分配制、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工程招标制及企业股份制,也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举措,被视作中国的“希望之窗”,改革的“试管”,开放的“模式 ”。

  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

  1978年,时年61岁的袁庚被交通部委任到下属的香港招商局“打开局面”,他的方法之一就是自己发展工业区。最初袁庚考虑在香港购地,后来因地价高昂而放弃。与香港一水之隔的蛇口吸引了他的注意。那时的蛇口就是一片荒滩,是农民、渔民和蚝民共居的小镇,全镇人口不足千人。镇上只有十多家杂货小商店和几家为流动渔民服务的简陋场所。那时的蛇口与对岸的香港只有一江之隔,但两者在发展的时间距离上却相距遥远,由于这种巨大的差距,每年的夏天,这里便成为内地偷渡者的聚集地。但因其地理位置,袁庚最终选择在这里打开局面。 

  1979年1月31日,袁庚拿到了国务院《关于我驻香港招商局在广东宝安建立工业区的报告》的批复,一块方圆2.14平方公里的土地划给了招商局,也就是日后的蛇口工业区。1979年7月8日,招商局蛇口工业区基础工程正式破土动工,蛇口工业区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它犹如一声惊蛰的春雷,预示着中国改革开放春天的来临,这一炮被后人称之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

  袁庚办工业区,一没有被纳入国家计划,二没有财政拨款,但他却争得了两个权利:一是可以自主审批500万美元以下的工业项目,二是被允许向外资银行举债。当时,他跑遍香港,向港商和银行借贷资金,前后两年共借进15亿元,这笔钱被用来平整土地、建设工业基础设施和生活设施。此外,袁庚还还大大简化招商程序,外商到蛇口办公司,从土地、协议到招工,往往个把月便全部搞定。不到两年的时间,上百家企业在这里落户,而今天大名鼎鼎的招商银行、位列保险业三甲的平安保险,全球第一大集装箱企业深中集等等均发迹于此。

    一句口号成为一个时代的坐标

   提到蛇口,有一句口号不能不提,那就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这句口号曾经是一个时代的坐标。

    袁庚在招商局上任不久,做的第一笔生意时便对“时间”与“效率”深有体会。当时招商局以6180万港元购买香港中环干诺道上一幢24层大楼,先交定金2000万元。买卖双方敲定的交易时间刚好是周五。招商局原想下班前交支票,然后双方一起吃顿饭,对方却坚持要下午两点之前交钱。结果,双方刚一签字交钱完毕,对方就直奔银行。原来因为周六、周日银行不开门,如果不在周五下午3点之前将钱存进银行,就要损失2000万元3天的存款利息。

    袁庚后来回忆中说,“而在招商局,支票在家过夜是常事。我们鄙视市场经济,我们不在乎时间,结果‘百年老店’招商局到我接手时一条船都没有,只有一个修船厂和一幢14层的破楼,所有的资产加起来才1.3亿元。时间就是金钱不是没有道理。”

    1982年袁庚提出了这句口号,尽管创造了经济效益,但是在当时却它成了“姓社姓资”争论的火力集中点:社会主义建设怎么能沾上铜臭?这是资本主义的口号!袁庚也说写这标语时,是准备“戴帽子”的。这句口号在中国争论时间之长,影响之大,史上罕见。直到1984年1月,邓小平视察蛇口时肯定了这个口号,袁庚才长舒了一口气。

  经济改革之外的制度探索

  袁庚在蛇口这片土地上的改革绝不仅仅局限于经济层面,蛇口的经验也绝不仅仅局限在经济价值,蛇口被称为“中国改革的延安”、“改革试管”,还有其在经济之外所作的体制与制度改革。他深深知道,没有制度和体制的改革,经济发展就没有保障,不可能获得成功。

  从1979年10月起,蛇口工业区实行工资制度改革,“4分钱奖金”风波曾牵动中南海,由此引发了分配制度改革;蛇口率先推行的工程招标,拉开了深圳市基建体制改革的序幕,为中国基建体制改革起到了先锋和探路者的作用;在全国首次实行人才公开招聘,不仅输送了专业人才,还输送了一批政治精英;1981年蛇口工业区第一批职工住宅水湾头B区四栋楼竣工,七八十户职工喜迁新居,由此迈出了全国住房制度改革的第一步;1982年,一句“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曾被誉为“冲破思想禁锢的第一声春雷”,成为中国人民打破封闭走向开放的一个先声……

  蛇口模式随后在深圳推广,成为中国特区的雏形。

  蛇口重新定位寻求转型

  作为先行者的蛇口完成了中国改革试验的使命后,在上个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在全国的推广、深圳市改革开放重心东移至罗湖后,名噪一时的蛇口开始变得沉寂。但是蛇口创新和发展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在转换角色之后,蛇口工业区重新定位,不断调整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已经发展成一个资产规模不断扩大、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大型企业。

  1990年,深圳市南山区成立。蛇口工业区抓住这个历史机遇,适时提出“还政于政”的改革方针,先后向政府“上缴”了项目审批权、进出口权、劳动人事和社会保险管理权、海事权等,再后来,医院、学校、幼儿园和市政设施也交给了政府。把属于政府的还给政府,集中精力把企业管好办好,蛇口工业区找到了自己新的角色定位——把工业区作为大型企业来经营,争取利润和股东回报最大化。

  从1995 年起,转型后的蛇口工业区开始了一次大规模的产业结构调整。经过两年清理,工业区从一百几十家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企业中退了出来,只保留下那些有发展前途的企业,蛇口工业区开始谋求从产业链的底端向中端和高端转移。到2002年,经过几番产业梳理和整合,蛇口工业区确立了新的定位,形成了目前以地产、物流为核心产业,高科技、园区服务为主营业务的新的产业格局。

  创新是蛇口人生生不息的精神财富,已经深深镕铸在蛇口工业区的企业文化中,成为蛇口工业区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如今的蛇口又在酝酿新一轮改革,启动了“再造新蛇口”工程。或许再过三五年,面对经历凤凰涅槃的蛇口工业区,人们又会惊叹:风景这边独好。

    大洋网独家供稿新浪,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更多精彩请点击>>新浪国庆特别策划“共和国地标”专题页

    相关阅读:

    蛇口“试管”10年孕育改革时代

    人物策划:改革马前卒袁庚和他的蛇口故事

已有_COUNT_条评论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Powered By Google

更多关于 蛇口 的新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